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者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道德讲堂 未成年人

-- 视频新闻 --

感受港口变迁体验天津速度 滨海旅游亮点纷呈
多彩文化旅游活动伴随津城市民欢乐度假期
重大工业项目干部职工岗位奉献 推进生产建设
端午民俗:龙舟竞渡海河 市民踊跃参与
津城举办多种形式民俗活动 让市民欢度佳节
看演出观展览品民俗 小长假市民尽享文化魅力
更多
端午节民间习俗盘点: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先秦时起,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因此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及至现代社会,不少人对传统的节日习俗知之甚少,认为端午节仅仅是吃粽子赛...……详细内容
端午小长假铁路旅客运输启动 22日为客流最高峰
  据铁道部网站消息,为期4天的端午小长假铁路旅客运输于6月21日正式启动。旅客出行逐渐增多,6月15日至19日,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超过500万人。预计端午小长假期间全国铁路日均将发送旅客610万人,其中6月22日...……详细内容

-- 最新报道 --

·“中国舌尖”国际化遇门槛:30余国限制粽子入境
·食品街举办包粽子大赛 5000香粽供游客免费品尝
·粽子里红枣成了“拦路虎” 滴水不进险要命
·评论:粽子“热不热”
·故宫回应督造天价粽子:企业未按合同备案存档
·端午期间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高温 局地达37℃以上
更多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传说

·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 

·迎涛神 ·龙的节日 

·恶日 ·夏至

我的故乡溆浦,是诗人屈原流放的定居地,应该说,在他的放逐生涯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自洞庭溯江而上,入于湖湘,更上沅水,朝发汪渚,夕宿辰阳,在此地留下了“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的诗句。
【详细】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详细】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端午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详细】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详细】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详细】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详细】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更多端午节谚语请点击】

网友聪佑
  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版本,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等,不知道大家从小听说的都有哪些呢?
  网友呆呆妙
  好想念妈妈包的粽子呀,楼上的包法好奇妙~
  网友疑似小妖
  又到一年端午节啦 又可以吃粽子啦 真好!在百度上搜了下:“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网友老猪与小虎
  我要学楼上的包法!说的最多的还是纪念屈原。
  网友闻天语
  我小的时候包的一种粽子是长的,俗名“马脚杆”,意思是像马的腿一样长~~~里面一般是白米的,也有肉的,还有包了小枣的豆沙的,我其实比较喜欢白的啦,蒸熟了都是直接沾上白糖吃~~~ 在别的地方貌似没见过……
   我不是章子怡
  时代在进步,现在自己包种子吃的已经很少了。8过,我们已经买好了种子叶、江米、枣、豆馅这周五去姥姥家一起包种子吃~~~

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正月十五夜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更多端午节诗词请点击】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