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者平台·新闻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公益广告展播·看台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班级博客
 
  天津文明网 > 温暖天津文明风
好母亲朱秀芳成为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2014-10-27 17:24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身处逆境,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担当

  一栋建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老楼里,住着祖孙三代三口人。瘫痪在床、年逾九旬的老人,罹患脑瘫、身残志坚的青年,还有体弱多病、常年捧着药罐子的女主人。女主人,叫朱秀芳,是下瓦房街福建路社区居民,

  28年前,她的儿子出生,不久就被确诊为脑瘫;10多年前,她的丈夫不幸因胃癌病故,她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挑起全家的重担;在随后不到1年时间里,她的父亲和公公相继离世,只剩下儿子和年迈多病的母亲与她相依为命。

  20多年来,她面对不幸与坎坷,选择了坚强和担当……她用爱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因为曾被推选为河西区道德模范候选人,朱秀芳孝老敬亲的事迹陆续被媒体争相报道。10月26日,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全景式报道了"好母亲"朱秀芳28年养育脑瘫儿子照顾多病母亲,笑对苦难坚强活下去的事迹。自入选8月“中国好人榜”,再到登上“好人365”专栏,朱秀芳孝老爱亲、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着津城群众,其事迹在天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面对媒体的一次次采访,她频频落泪。母亲的闺女、儿子的好妈妈,尽管她觉得只是在亲人中扮演了应有的角色、做了应该做的事,但她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唤醒人们麻木的内心。

  平日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笑容满面的朱秀芳,谁又能知道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承受了多少不能承受之重。走近这个瘦弱的女人,透过她积极、平和的心态,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更看到了她的伟大。

  一、短暂喜悦过后的家顿时被阴云笼罩

  1983年,经朋友介绍,在羊毛衫厂工作的朱秀芳和丈夫相识,经过几个月交往他们很快坠入了爱河,并在两年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朱秀芳怀孕的消息,让她和丈夫兴奋不已,也让这个家充满了期盼。

  因为当时已经有了3个孙女,朱秀芳的公婆天天念叨儿媳妇给他们生个大胖孙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1985年12月,也就是怀孕7个月的时候,身子本来就很虚弱的朱秀芳出现了先兆流产的迹象,一到医院,一个3斤多重的小男孩就提前降生了。早产,孩子出现了黄疸、下肢浮肿等现象。看着还没有完全发育好的宝宝,他们既开心又担心。高兴的是终于满足了老人的心愿,而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问题。

  虽然有很多担心,但医院当时还没有暖箱这些先进设备。在医院住了些日子之后,丈夫便把朱秀芳和孩子一起接回了家。临出院时,大夫开了很多中药,嘱咐夫妻俩按时给孩子喂药。那时候,夫妻俩觉得只要他们悉心照顾,一定会把孩子养好。

  80年代的天津,不少人还过着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的生活,而朱秀芳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尽管屋子只有13平米左右,但添丁之后的小家显得格外的温馨。为了给孩子保暖,朱秀芳和丈夫总是贴身抱着孩子,生怕孩子冻着;奶水不足,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催奶,生怕孩子饿着……“孩子能吃能睡才能长身体”,两口子一直这样想。

  “三躺六坐八爬”,是老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可是,儿子几个月了,还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硬朗。补铁、补锌、补钙……两口子始终觉得是早产儿发育晚,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元素。长辈们也说:“孩子就是身体弱,慢慢补补就会好的”。

  “咱们还是好好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吧,这样自己也踏实”,在丈夫的主张下,朱秀芳决定带着孩子去做一次全面的检查,以打消疑虑。

  “什么?抽脊髓化验?”面对医生给出的检查方案,朱秀芳的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抽脊髓伤身体,对孩子伤害太大”、“不行,坚决不能抽脊髓”……医生的建议,起初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

  从医院回来后,朱秀芳一眼不眨地看着躺在床上的孩子,而心里却早已绞成了一团。而那一夜,朱秀芳和丈夫几乎无眠。

  …… ……

  几天后,他们去医院取化验结果。一路上,朱秀芳和丈夫没有一句交流,之是在心里默默的为孩子祈福。

  “这种病治愈率极低,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看好的”,医生对他们讲这番话的时候,朱秀芳的心理防线几乎崩塌,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过几年再生个二胎,这是符合条件的”、“把孩子送回老家,让他自生自灭吧”……一时间,周围的人给了她太多的意见。铁了心要给孩子看病的朱秀芳和丈夫,心里没有一丝动摇。他们四处为孩子求医问药,盼望着出现奇迹。

  抬头、翻身、坐立……对于一个正常的婴儿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她的儿子却用了4年时间,瘦弱的朱秀芳抱着孩子在家和各个医院之间跑了四年。孩子三岁时,喊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字——“妈”,欣喜夹杂着心酸,让她痛哭流涕。她鼓励孩子,继续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孩子说话。“那会儿孩子可以坐立了,我们用布条把他绑在床边,不然他稍微一动就会东倒西歪”,朱秀芳清晰的记着儿子四岁时的场景。

  看到一点点希望,朱秀芳就义无反顾的“扑”上去。医生说孩子要多接触外面的环境,她便带着孩子去公园,教他看树、看花,见到熟人打招呼问好,临走时说再见等等。那时,孩子已经能听懂自己的名字了。每当喊“王天宇”三个字时,孩子都会做出很多回应,这,给了家人莫大的精神动力。疼爱外孙的姥爷,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经常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行动力。姥爷把磕好的瓜子仁儿让到桌边,示意外孙可以吃的时候,王天宇就会挪动着身子,伸手去够。看到外孙的状况在一点点好转,老人家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听朋友说,有一家医院可以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她便抱着孩子坐着公交车风里来雨里去,没耽误一天治疗。一次针灸,身上要扎100多根针,拔针后还要用酒精棉球擦去血迹,孩子身体上的疼痛尚且不说,做家长的则要跨越太多的心理障碍。以至于后来出现这样的场景——每到去医院扎针的前一天晚上,这对母子总会有这样一番对话:

  “天宇,明天我们要去医院扎针了,今天要早点睡觉。”

  “妈妈,睡不着……我,怕,怕疼。”

  “天宇,乖,再去几次我们就不去了”

  “好,妈妈,我治好了病,要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 ……

  转天,在医院里,孩子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从治疗室里传来。治疗室里,孩子因扎针疼痛的喊叫,包括朱秀芳两口子在内的三个大人则一同摁着孩子的手脚,防止他乱动造成伤害。每在孩子身上扎一针,朱秀芳都会把脸转过去。俗话说,母子连心,她的感触可能比别人更深一些。

  一次经历,让朱秀芳深深感觉到自己付出的值得。母子二人从医院回家,因为前一天晚上没休息好,朱秀芳在公交车上睡着了。正当他迷糊的时候,儿子轻轻的拍着她,边拍边说:“妈,家”。果然,公交车马上就要进站……她说,自己当时感动的都要哭了。

  “黄天不负苦心人”。经过1年多的治疗,奇迹发生了,王天宇终于可以扶着东西站立,还能走几步路。又过了几个月,朱秀芳欣喜的发现,儿子的眼睛不斜了,说话咬字也清楚了,语言表达能力比以前强了很多。

  到了上学的年龄,朱秀芳买来小学课本自己在家教儿子认字,还学了一些英语单词。

  有人劝朱秀芳两口子,趁年轻再要个二胎。她每次都是一句话,她说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对孩子负责,要了二胎哪有精力照顾这个孩子。就这样,又过了二十多年,那个患脑瘫的早产儿,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

  朱秀芳,就是这样一个有担当的母亲。

  二、接二连三的变故压不垮这个瘦弱的女人

  儿子的长大,意味着父辈们也在渐渐的老去。上有老病人,下有小病人的生活,让朱秀芳和丈夫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媳妇,家里还有胃药么?”“没有了,你去老爷子那儿找点药吃吧。”朱秀芳丈夫胃一直不好,三天两头的闹胃口,因为没感觉有什么问题,每次都吃几片胃药顶过去。而她哪里想得到,正当壮年的丈夫此时已经患上了最严重的胃病——胃癌。那一年,是2002年。

  丈夫身体向来很好,一直没有患病的迹象。“不可能,医院肯定误诊了”,朱秀芳起初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和丈夫。但是,最终的诊断证书出来后,朱秀芳清清楚楚的看到几个字:“胃癌晚期”。

  此时,她的那片天无异于已经坍塌。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这回真的倒下了。一时间,朱秀芳手足无措。父母、公婆、儿子,她想不到自己还能依赖谁。回到家,她在自己老母亲面前,却再也绷不住了。她握着母亲的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面对现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坚强,是她唯一握在手里的武器;手术,则是唯一能留住丈夫的办法。朱秀芳只能安慰丈夫,让他安心养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看着丈夫日益消瘦的身体,朱秀芳心如刀割般疼痛,却不能在自己亲爱的丈夫面前有一丝流露。每天,除了陪丈夫做化疗,朱秀芳不仅要回家照顾患有尿毒症和静脉炎的父母,还要给儿子做饭。可能是过度劳累,加上精神压力过大。一天下午,朱秀芳突然间昏倒在了医院门口。可谁也没料到,本来被医生要求住院治疗的她,只是在过道长椅上稍微休息了一下之后,又面带笑容走进了丈夫住的病房。

  “我要让他看到生的希望!我现在不能倒下,不然这个家就全完了。”

  亲戚家、朋友家……那些日子里,为了给丈夫治病,朱秀芳四处借钱,希望能通过手术留住自己丈夫的生命。然后,天不遂人愿,术后不到20天,医生又宣布丈夫的癌细胞扩散到了胰腺和淋巴以及腹腔。短短两个月之后,丈夫撒手西去,再也没能躺回到自己家的床上。尽管,那之是他生前的一个小小的愿望。

  老天没有眷顾这个本已支离破碎的家。刚刚送走了丈夫,朱秀芳的父亲住进了医院。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不到一年老人就病故了;紧接着,她的公公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沉重的打击接二连三,让朱秀芳难以招架。她终于住进了医院,并进行了一场早该进行的手术。她的病情让大夫有些惊讶。大夫说,本来以为是个小手术,但没想到病人肚子里的肿瘤会这么大,切开的刀口刚好把肿瘤“挤”出来。“你可真够能忍的,回去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手术后,大夫一边交待注意事项,一边告诫着这个不要命的女人。而此时,朱秀芳心里惦记着的,却是自己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儿子。

  朱秀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

  三、鼓起生活的勇气与儿子一同面对一起坚强

  再一次见到朱秀芳,是在十月的一个早晨。津城笼罩在雾霾中,福建路社区31号3门的楼门前,出现了一个消瘦、单薄的身影。她的脚下, 4只流浪猫围着她打转儿,等着她喂食。

  “这几只流浪猫挺可怜的,每天早晨只要有时间,我就给它们送点吃的来”。

  见到记者和社区里的工作人员一同前来,朱秀芳放下猫食,引着众人往楼上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老房子,楼很旧,楼道里却没有杂乱的堆物,但漆黑一片的楼道,让大家一时间难以适应。

  来到楼上,一间兼具卧室、书房、客厅的狭小房间里,摆放着几件陈旧的家具,坐在电脑桌前的年轻人一一向大家打了招呼。

  “您好!”“您好!”……跟大家打招呼后,他不忘请大家落座。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朱秀芳患脑瘫的儿子。

  记者说明来意之后,首先打破沉默的还是这个年轻人——王天宇。虽然身患脑瘫,但在妈妈20多年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身体状况大有好转。用他自己的话说,“相比之下,我的脑瓜儿比我的腿脚好使多了。”虽然带有几分调侃,但足够令在场地的人重新审视这位脑瘫患者。

  “我每天会按时起床,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坐在电脑跟前,上上网或者写写文章,我前几天还用QQ开导过一个白血病患者呢。”毋庸置疑,朱秀芳的言行早已影响到了儿子,她的乐观、她的善良……

  打开王天宇电脑里储存文章的文件夹,文章很多,虽然其中也有很多错别字,但每一篇文章都很有思想。

  当问及为何没有一篇是关于妈妈的文章时。王天宇顿了一下,但很快给了记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不写,不代表我妈妈不好,是因为我不知道以我的水平,怎么才能写好她”,王天宇说到。“我觉得,作为男子汉,我更要有担当,不能让妈妈那么辛苦。”

  简单的话语,流露出孩子对母亲的爱,

  采访中,朱秀芳拿出来一封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回执信,内有一张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上写捐赠人:王天宇。捐赠金额虽然只有100元,但这价值100元的爱心包裹代表了这个特殊家庭的心意。

  朱秀芳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帮一老一小端屎倒尿、给老母亲做按摩、帮儿子在电脑上敲不认识的字。有很多人不解,自己家里的事儿都忙成这样了,怎么还有闲心当楼栋长,有在社区里巡逻的功夫还不如在家照顾孩子。朱秀芳说,在遇到困难时,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他们要懂得感恩,社区工作需要她支持的时候,她不能推辞,更何况她是自愿的。

  对于朱秀芳做的一切,同她一起参加巡逻的社区志愿者周淑华、汪俊英并不感到难以理解。她们都说,秀芳是个好楼长,更是一个优秀志愿者。同住一个小区但不熟悉朱秀芳的居民,还曾把她误认为居委会工作人员,你说她有多称职?

  福建路社区居委会杨主任说,按照常理,朱秀芳一家应该是居委会照顾的对象,而朱大姐不但没给居委会添麻烦,反倒是帮了不少忙。

  经过20多年的坚持、辛苦和努力,儿子能够认识一些字,而且能缓慢的行走了。生活的磨难使这位坚强的母亲格外懂得感恩,她感激困境中给她帮助的人们。她说,虽然家庭有不幸,生活很困难,但她会坚强的生活下去,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

  如今,虽然被慢性糖尿病和妇科病折磨,但朱秀芳还是找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靠微薄的收入支撑这个家。

  “我如果不坚强,儿子和妈妈就没了依靠”,朱秀芳说。

  “不管有多困难,我也要跟妈妈一起去面对,一起坚强”,王天宇说。(郝培杰)

 
稿源:天津文明网  编辑:谢小燕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青年梦想家“让爱扬帆”校企携手振兴乡村爱心捐赠仪式成功举行
·海滨人民医院眼科“爱眼、护眼”爱心行动,助力油区眼疾防控
·天津市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专稿:话说杨柳飞絮
·一图:限制茶叶等商品过度包装标准
·天津媒体评论:雨天洒水 不必吐槽公众的“吐槽”
·为霞尚满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
·天津媒体调查:“蹭老式消费” 年轻人为何这么喜欢
·群众心中的“老郝”人
·当“星星的孩子”遇到天津治愈犬团队 发生了这些故事
·天津南开区战备楼社区心系环卫工人:一份暖心礼物 饱含节日祝福(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