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者平台·新闻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公益广告展播·看台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班级博客
 
  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好人榜
天津敬业奉献好人(2015年6月) 张怡戈
2015-06-30 16:44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张怡戈左手压住黄杨木,右手夹紧刻刀,一刀刀刻下,神情专注。在他的雕琢和打磨下,木头逐渐变得光滑,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雏形初现。

  雕刻,只是张怡戈的业余爱好,雕刻好的雄鹰被他摆放在办公桌的一角。展翅的雄鹰代表了张怡戈的抱负,这只雄鹰从云南深山,飞向大海,飞到了伶仃洋。

  伶仃洋中筑新岛

  在伶仃洋上构筑一个全新的人工岛,这是张怡戈2011年调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当时的他,在上海住了20多天院,出院第三天,身体尚未恢复,说话有气无力,带着大包小包的药,奔赴珠海。

  来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后,张怡戈发现,最多的工作就是“开会”。由十余人组成的技术团队,要寻找技术突破和创新,随时随地都在探讨技术方案。构筑岛壁的首个钢圆筒振沉是头等大事。钢圆筒直径22米,高40米,重500多吨,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钢圆筒结构。将如此巨大的钢圆筒精确振沉插入泥面21米,世界上从未有人采用过这种工艺。张怡戈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忙碌,有时候甚至开会到子夜。大会小会开了数百次,一开开了近半年。

  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被抛到世纪工程的大平台,尽管紧张,但工作越发兢兢业业。就在这一年,张怡戈和同事们创下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伶仃洋奇迹。他们仅用半年多时间将61个硕大的钢圆筒精确地振沉入海,形成一道严丝合缝的围壁,并填入沙土,在汪洋大海中建成一个十万平米的坚固岛屿,这是世界筑岛史上的第一次。为庆祝工程第一个关键节点提前完工,数百名建设者一起庆功,很少饮酒的张怡戈那天也“喝得晕晕忽忽,都不记得怎么回的宿舍。”

  精雕细琢迎“初吻”

  岛成之后,整个项目备受关注的便是首节沉管在十几米水下与西人工岛实现精准对接,被媒体称为“深海初吻”。张怡戈和他的团队的使命就是要在岛上浇筑一段预埋的混凝土管道,延伸到十几米水下,以迎接首节沉管的到来。

  “海底隧道是两孔一管,我们要做四孔一管,海底隧道的宽度是38米,而我们的宽度是70米,但最终隧道成品的质量要求却是一模一样的。”

  伶仃洋酷暑高温,张怡戈和同事们忙碌在工地,毒辣的阳光造就了一批批“黑人”。当张怡戈迎接非洲友人参观时,若不是那醒目的工作服,甚至让人以为他也是访客之一。

  为了防暑降温,项目部购置了大量的冰棍,发放给高温作业环境下的工人,有一次,张怡戈正在工地忙碌,拿着卷尺一边量一边和现场人员交待工作,拿到冰棍后他随手放在了口袋里,等忙完再想吃的时候,冰棍早已化成了一滩水。人可以凭借毅力忍受酷暑,混凝土却不行。

  “为了防止混凝土高温开裂,我们在钢架结构中安装了冷却循环水管,该技术应用在隧道结构中尚属国内首次。”此外,张怡戈还安排大型船只运送数十吨巨大的冰块来到岛上,将这些冰块压碎,均匀地拌在混凝土里,用一场特殊的夏日“大雪”来给混凝土降温。

  2013年5月6日,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安装成功,首节海底隧道与人工岛隧道精准对接,实现了“深海初吻”。“身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回忆昔时场景,张怡戈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想开挖掘机的放牛娃

  张怡戈是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总指挥,他也因此被大家调侃称作西人工岛的“岛主”。谁能料到,这位常年与大海为伴、被晒得精瘦黝黑的“岛主”,当年却是一位深山里的放牛娃。

  张怡戈是彝族人,家乡在云南南涧无量山。这个在金庸笔下颇具传奇色彩的地域是高寒山区,主要出产茶叶烟草等农作物。张怡戈从小就帮家里放牛、放羊,干农活。

  上学时,每个周末他要走20多里的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里,带足一个礼拜的口粮,大多是面条、酱菜,甚至还有柴火。而走一趟山路至少要5个多小时,一次往返基本上一个白天就过去了。大山深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身形瘦小的少年背着大大的包袱,匆匆行走在寂静的山路上。

  后来,张怡戈成为班里唯一一个考上市中学的学生。高考结束后,他被长沙交院录取,成为全村2000多户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选专业时,有亲戚告诉他,“在工地上,随便开个挖掘机都能赚两三千元”。因为这句话,懵懵懂懂的少年第一志愿便填写了交通工程。2002年,他毕业来到了位于天津的中交一航局一公司。

  如今,从大山飞到大海,张怡戈不仅飞出了交通不便的云南深山,还在祖国大地上建路筑港架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便利的交通,自己也由山里放牛娃成长为项目总工、副经理、“岛主”。

  在单位同事的介绍下,张怡戈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举行了集体婚礼,在天津买了房,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大山里的穷孩子,凭借自身奋斗,在大城市开始了令人艳羡的崭新生活。

  然而,幸福之外,张怡戈也有着一些遗憾。由于常年在大海上工作,与世隔绝,跟妻女、父母聚少离多。离香港、澳门都很近,几年来,却从未去过。

  在珠海工作了4年,张怡戈只参加过一次广东同学聚会。同学见面,大家叽叽喳喳,聊生活,聊新闻,聊八卦,而张怡戈感觉自己对外界一无所知,什么话题都很难插上嘴。也正是那次聚会,让他再也不愿意离岛去见以前的朋友。

  女儿出世时,他没能见到。因常年漂泊在外,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家时,女儿见到他,都是哭着躲开,不认识这个爸爸。等陪女儿玩了几天,女儿终于对他有点印象的时候,他又要回到工地了。

  为了弥补缺憾,2012年,抛石夯平船试验成功那天,刚好是女儿2岁的生日,欣喜过望的他,在自己的岛上捡了一些贝壳,给女儿作为礼物。这也是他自女儿出世后,送给女儿的第一份礼物。另外,他还亲手雕了一些桌椅板凳,寄给妻子,朴素的礼物里包含的是他对妻女的歉疚,更是对家庭浓浓的爱。

  十多年过去了,云南老家依然交通不便。张怡戈先要坐火车到昆明、然后乘大巴至大理,接下来倒车到县里、镇上,还要步行好几个小时山路,算下来至少要3天3夜,往返老家一趟起码要一个礼拜。自打结婚带妻子回老家一次以后,他已有7年没回去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张怡戈觉得十分愧疚。当初,从大山走向大海,是父亲的愿望,但现在再想回,却回不去了。

  “任何选择都不会十全十美,有所得,就有所失。”想家时,张怡戈就拿这话宽慰自己。

  “大桥通车后,无论如何,我都要向领导请假,带着父母、老婆、闺女,通过大桥到香港、澳门转转”。

  隧道还在向大海深处延伸,未来两年里,张怡戈与父母妻女注定还会聚少离多,但想到大桥通车后的便利,他安全帽下黝黑的脸上挂满微笑,温暖的阳光里,一口雪白的牙齿格外惹眼。

  推荐单位:市建委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天津文明网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养老院里欢乐多 众人高唱社会主义好
·天津非遗少年说
·探访天津黄河医院安宁疗护病房:让生命留爱不留憾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新报为外卖哥肖明颁发特别奖
·送餐途中灭火 外卖有了“英雄味道”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爱天津 海河行”传播海河文化——青年梦想家志愿者在行动
·中国妇女报评论:对涉及民生问题就该“大动干戈”
·天津媒体评论:“我为学校写校名”值得点赞
·天津记者调查:年轻人的生活是该平平淡淡还是热辣滚烫
·“青年夜校”火出圈 天津年轻人打开自己的夜生活
·好女塔村的道德评议会很赞
·[视频]天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分析研究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
·[组图]天津河东区天铁街道黄花脑社区:打造“一院一树一园”议事服务载体(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天津河东区常州道街红城社区:报废自行车换袋面 您看多实惠(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天津媒体评论:火车下铺该不该让人坐? 有事多协商 避免道德绑架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