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有礼  >  国学
传承经典文化 展示津南魅力
2018/09/21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传承经典文化 展示津南魅力──记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它们的传承者

  王天庆、王泽立父子

  高世相

  田树豹

  传统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近年来,津南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像田树豹、王天庆、高世相这样的民间手工艺名人,保护和继承了像麦秸画、剪纸、榫卯工艺、挠秧号子等传统文化。截至目前,津南区共发掘和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个。这些非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津南沃土上生根待放,而一方水土也正接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厚滋养。

  麦秸画:小秸缘何成大器

  麦秸画,也叫麦秆画、麦秸贴,是采用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在津南区咸水沽镇,一提到麦秸画,人们就会想到王天庆和王泽立父子。麦秸画已在王家传承四代,出自王天庆和王泽立手中的麦秸画作品,光亮丝滑,艺术水准极高,犹如刺绣作品一般。

  来到王天庆家,记者看到了正在制作麦秸画的王天庆、王泽立父子。王泽立说:“父亲今年已经74岁,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都在作画,让人完全想不到是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的生活状态。”一把刻刀在王天庆手中犹如一支画笔,一笔一划都展现着这门技艺的古老神韵。制作中,一根根麦秸用刀从中劈开,仔细刮去膜层,平摊在桌子上,按照预先画好的模板将刻好的麦秸粘贴到纸上,最终制成一幅麦秸画。

  王天庆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不能再用简单的方式做麦秸画了,要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麦秸画的制作工序就复杂了很多。一个图案往往蕴含了很多东西,要配合得协调,就得出一个画稿,然后按着画稿去做。在一次展览会上,王天庆看到许多玉石器浮雕作品,于是萌生了制作“麦秸浮雕画”的念头。回家以后,经过四个半月的反复实验,浮雕作品终于初见端倪。“我拿花鸟画做实验,浮雕画的背景是平面的,鸟是凸出来的,高于平面0.5到1公分左右。浮雕作品试验成功以后,我想能不能做成立体的呢。我把传统的技法加以创新,做出了各种建筑的缩微模型。这些立体模型不但可以用于装饰、观赏,也可当作收纳盒使用。”王天庆捧着手中的浮雕作品和立体模型介绍着。

  在精于技艺的同时,王天庆也在为传承问题担忧,他说:“由于当下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现在年轻人学这项技艺的很少,反而是中老年人学这个的居多。但对于一门民间艺术而言,兴趣和年轻化才是传承的关键。”为此,王天庆在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一步步将麦秸画带进中小学的课堂。王天庆说:“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不能一股脑儿地都教给他们,他们需要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先教给他们一些简易的作品来练习,如果产生了兴趣,我想就多一分传承的希望。”

  空竹:精灵盘丝任翻飞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每到夏秋时节,天津的大街小巷常会传出阵阵悠扬的“嗡嗡”声。在电视、网络还不普及的年代,空竹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然而这样的场景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已很少见到了。

  家住双港镇的高世相是一位空竹爱好者,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对于空竹有着特殊的感情。高世相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和几位退休老同事聊天,无意中谈到了空竹,于是便回想起了胡同里空竹翻飞的年代。高世相很快拾起了家中多年未动的空竹,但对于他来说,单纯的抖空竹还远远不够,精通木工的他开始摸索空竹的制作技艺。

  高世相拿着自己制作的空竹说:“空竹由圆盘和木轴组成,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小时候玩的空竹的轴是固定的,抖起来比较容易缠线,后来有了活轴的空竹,抛接起来就更为顺畅了。同时,空竹哨口的大小决定着空竹的好坏,如果口开得过大,空竹发出的声音不正;如果口开得太小,则发不出声音,制作时需要手艺人通过长期制作总结经验,并根据空竹圆盘的直径以及两片圆盘的距离判断哨口的大小。”

  高世相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一套富有高氏风格和特色的空竹诞生了。比如“陀螺式空竹”,即空竹的圆盘上如陀螺般叠起若干层,形成一种有趣的视觉效果。他还将空竹做成茶壶和酒坛造型,小巧而精致,让人惊叹他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空竹中,还有一个圆盘直径为1.5米的巨型空竹。高世相说:“想要抖动这个空竹,需要两个人协作才能完成。”

  如今,高氏空竹已成为圈里的名牌。应双港镇文化站的邀请,高世相在福翠港园社区设立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担任讲师,向社区里的孩子们传授空竹技艺。一个小小的空竹,在高世相的手中,左右舞动,上下翻飞,提、拉、抖等动作娴熟有力,精彩绝伦,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欢呼声。

  榫卯:自有奇术知天工

  走进南开大学(海河教育园区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课堂,天津民间木工艺大师、天津市非遗传承人田树豹正手捧着一辆按1:10比例微缩制作的明清轿车,向教室里的大学生们讲解着传统榫卯工艺技巧。轿车由近百个零部件组成,并用10余种榫卯技巧拼接而成,车体全身未用一滴胶水粘接,展现了传统榫卯技巧的神奇所在。这辆微缩版明清轿车,作为田树豹的得意作品,曾在全国和市级工艺美术比赛中屡获金奖。作为土生土长的辛庄人,田树豹表示,他非常愿意将这些木工艺技巧传授给喜好传统民间艺术的年轻人。

  来到田树豹的工作室,记者被橱架上摆放的一件件精美榫卯工艺品所吸引。水车、爬犁、耧、剃头挑子等微缩作品堪称精美,完全想象不到这些作品出自一个不善言谈、年近六旬的“糙”汉子手中。田树豹说:“我并非师承名家,而是和大部分老木匠一样从小在木匠铺当学徒。从生疏到熟练,从陌生到喜欢,一来二去,就对榫卯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研究起了木头和木工艺技巧。”一块木料到了他的手里,他会翻来覆去地看,耐心琢磨,虚心请教,直到把这块木料打造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为止。

  2012年,田树豹80岁的老父亲病重,他毅然放下30多年的室内装饰工作,回村照顾病重的父亲。闲暇之余,田树豹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自己小时候用过见过、快失传的木制车具、农具重新还原。他决定先从马车开始,他请一些赶过马车的老师傅回忆当年马车上的零部件,并尝试着按1:10的比例还原。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尝试,“小马车”终于制成。马车的造型精美绝伦,功能也和大马车一模一样,这让田树豹十分高兴。在这些作品中,最让田树豹满意的是一辆独轮车。古朴粗犷的泥人配上细致精美的独轮车,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

  就这样,田树豹的微缩木工艺梦开始“生根发芽”,并由农村走向城市。这些古朴精美的微缩车具、农具先后获得天津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展金奖、中国·天津2017“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等奖项。如今,田树豹每个月都会抽出几天时间,向当地的孩子们和传统工艺爱好者无偿传授技艺,用他的话说,榫卯这门手艺不能断,要一代代地传下去。

  挠秧号子:稻花香里唱丰年

  “日没哇,哎嗨嗨,昆呐仑哪。哎嗨哎嗨哟……嘹嗨呀呼咳……”一句句顿挫有力,带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号子在小站稻田里唱响,在前面领唱的正是小站挠秧号子的传承人彭忠瑞。提起家乡的农耕文化,彭忠瑞自豪地说:“咱这号子可有历史,自有小站稻以来,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唱,那是唱不尽的燕赵慷慨悲歌啊!”

  据彭忠瑞介绍,在传统农耕时代,水稻的挠秧工作持续时间最长、也最辛苦。因为要在酷暑时节紧盯稻田里的杂草并且及时将其清除,农民们很多时候要顶着烈日劳作。为了鼓劲加油,劳动号子即兴而生。挠秧,或五、七人一起,或十、八位一起,猫腰向前拱行。其间,必须有一位头领在前压住阵脚,一队人的后面,再有一人踩着秧垄,拔掉被前头遗落的稗子。但毕竟这活儿是猫腰在泥水间跋涉,特别是到了日落西山,人们又累又饿,又惦着快回家门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轻松的方式使人忘记疲劳,这方式便是由踩稗人领唱打号,大家接唱配和,这一唱一和,要继续就不能分散,踩稗子人不走,前头的也就走不起来,所以说,打号子是压住阵脚的特效办法。

  由于挠秧号子不是用来统一节奏,所以其曲式也就特别自由,既有婉转低沉的慢板,也有节奏明快的快板,既有一应一和的叙述、感叹,也有问答对歌式的短促口号,感叹的悠扬而低沉,对答的顿挫而欢快。1956年,津南人范云用词谱等文字形式首次记录下了一些号子,同年,津南村民带着挠秧号子到北京参加全国演出受到广泛称赞。小站挠秧号子也随即被编入了《天津民歌集》。

  如今,随着小站稻恢复种植,挠秧号子也逐步挖掘、编撰、排练开来。现任津南区小站镇文化站站长的陈同军说:“如果这项非遗工作再不做修缮的话就断档了。我们请教了老人和有稻田耕作经验的人,根据范云的材料,和文广局协调,传唱、改编,共同挖掘、汇总,把这项文化产物很好地保存下来。”小站民乐团成员刘凤敏和袁宝兰说:“都是咱们老百姓的歌曲,要求高亢明亮。虽然曲子跨度比较大,但我们却唱得特别好。”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养老院里欢乐多 众人高唱社会主义好
·天津非遗少年说
·探访天津黄河医院安宁疗护病房:让生命留爱不留憾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新报为外卖哥肖明颁发特别奖
·送餐途中灭火 外卖有了“英雄味道”
·卫津荣耀志愿者走进天津生活广播直播间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婚姻登记照片能否个性化?天津多区民政回应:只要合规定 这个可以有
·北疆博物院成为天津文旅市场的“黑马” “80后”讲解员揭秘“小众宝藏景点
·[视频]天津:于方舟故居重新对外开放
·天津红桥区铃铛阁街道:统筹推动全部基层治理力量 化身“西北角好邻居”(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视频]天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天津市举办“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主题情景讲述会
·[视频]天津市委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召开会议
·人民日报仲音: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新华社评论员: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天津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培训综述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