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周总理给这个村子签署奖状
2019/01/09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大毕庄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曾用名大张庄、大毕家庄,“文革”时曾更名永红村。有3008户,7055人,耕地面积4535亩。街道办事处驻地,距区人民政府驻地张贵庄西北23公里,东至南何庄村界,西至徐庄子村界,南至第二煤气厂,北至新开河。2013年,随着东丽区政府对大毕庄村的规划,原来的村子被拆掉,村民们统一搬迁到金钟新市镇居住。

  村名的由来

  明代以前大毕庄村已有人居住,原称“里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来自山西怀庆府喜鹊窝的张姓人家迁入此地,随后毕姓等人家也到此定居,渐渐形成村落。由于张家是村中首富,亦是迁来最早的人家,因此村名叫作大张庄。

  后来,明成祖朱棣海选天下佳丽,村中毕家有位绝色美女,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宫中成为贵妃,深得朱棣宠爱。一人得道尚且鸡犬升天,毕家出了一位皇贵妃,毕氏家族随之兴旺起来,成为村中大户。村名也因此改以毕家姓氏命名,称作大毕庄。

  但曾经盛极一时的毕家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长期摧残,人丁凋零,财富锐减,衰落下来。后迫于生计,大部分人逃亡到河北省秦皇岛一带,只留下零零星星的几个人留守村中。目前村中主要姓氏为张、王、李、赵。

  泰山行宫

  提到大毕庄,就不得不说泰山行宫,它作为天津历史古迹,是大毕庄的标志性建筑,记载着大毕庄的历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曾充任过派出所驻地,1993年被定为区级保护单位。泰山行宫建于明末清初之际,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碑记》载,此庙已历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次修葺。

  泰山行宫坐落于村西,占地面积750平方米。行宫是一座仿宫殿式的古建筑,由山门、前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浑,一眼望去甚是壮观。

  走过门前的一条路,拾级而上,入目所及是两头威严的石狮子,好似两个庄严肃穆的守护神,守护着泰山行宫的安宁祥和。石狮子身后是一道朱红色的山门,山门上有四条带子,遵从“官三、庙四、民五”的传统。山门四角共探出四个龙头,每逢重大节日便挂起红色的宫灯。东斗版画画着寓意吉祥、喜庆和象征好运的喜鹊登梅,西斗版画描绘了杨五郎五台山出家的情景,色彩艳丽,人物活灵活现。

  步入山门抬眼望去,是一块黑色牌匾,牌匾上书着“泰山行宫”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苍劲有力,牌匾下摆放着一尊佛像。门洞内东西两侧是四大天王像,各有特色,引人注目。东侧为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持国天王身穿白色战衣,右手轻抚青色琵琶。增长天王身着青色甲胄,手持金色宝剑置于胸前,眼神坚毅,姿态英武。西侧为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广目天王穿着红色甲胄,手臂上缠一条同色长蛇。多闻天王,一身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握一银鼠。这四大天王皆神情严肃,目光炯炯,使人望之生畏。

  转过门洞,一只青色的香炉位于大殿正前方,终日青烟不断,香火鼎盛。绕过香炉,正式进入主殿。主殿结构为四梁八柱,简洁大方。四根朱红色的柱子,细腻而光滑,稳稳地支撑着厚重的屋顶,大殿正中供奉着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五个化身,分别是养生、送生、催生、往生、接生五位娘娘,皆面带笑容,目光温和地俯视众人。东侧供奉着南海观音,西侧供奉着弥勒、地藏、韦陀、柳二爷。

  柳二爷是大毕庄泰山行宫独有之神。传闻柳二爷原是大毕庄的一条青蛇,自有意识起,便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勤加修炼,终于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为了感谢大毕庄村民的帮助,便留在此地,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穿过前殿到达后殿,后殿正中央供奉着三座神像。供奉之神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是三皇,即天皇(伏羲青帝)、地皇(神农炎帝)和人皇(轩辕黄帝);也有人说供奉的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三世佛。后殿屋脊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龙的两侧为十二属相的兽形砖刻,东侧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西侧依次为马、羊、猴、鸡、狗、猪。东西两侧无形中形成对峙之势,因此当地人戏称之为“东拉西扯”。

  泰山行宫的由来

  相传,明朝时期道教盛行,皇帝亦大力扶持道教,四处修建行宫,作为暂时的落脚之处。毕家那位被皇上选召入宫的美丽姑娘,在皇宫中备受皇帝宠爱,盛极一时。

  一日,皇帝陪她用餐时,问她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她低头回答道:“臣妾能得到皇上眷顾,实在是三生有幸,哪里还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不过,若非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大概是臣妾已进宫多时,许久未曾见过家人,有点想家罢了。”皇帝听罢,便说:“既是这般,那朕就在爱妃的家乡建一座泰山行宫,方便你往来于皇宫和家乡之间,以解你的思乡之情,如何?”娘娘听到皇帝的话,不由得喜笑颜开,连声谢恩。皇帝见贵妃娘娘笑容明媚,甚是欢喜,便命工部在十个月之内在大毕庄建成一座行宫,作为送给贵妃的生日礼物。

  工部得到命令后,立即召集经验丰富的工匠连夜赶画设计图。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三天以后,工匠终于画出一份新颖别致的图样。工部侍郎看后甚是满意,命地方官立即召集人手,即日动工。当地百姓听闻要修建行宫,酬劳丰厚,纷纷奔走相告,争相加入修筑大军。百姓们筑墙的筑墙,上瓦的上瓦,各司其职,整个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在贵妃生日的前五天,及时完成整个工程。

  贵妃生日当天,皇帝携贵妃驾临泰山行宫。参拜完后,贵妃见行宫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不由得对皇帝道:“臣妾谢陛下一片美意,这座行宫真是别出心裁、巧夺天工呢!”皇帝听罢贵妃的话,龙颜大悦,下令封赏参与工程的主要官员。

  此后,泰山行宫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寺庙,求福、求富、求贵、求子的人络绎不绝,连庙外的那条小路都被越踏越宽了。

  周总理签署的奖状

  大毕庄村委会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十分珍贵的奖状,微微泛黄的奖状可看出时间的印记。这个奖状系国务院于1958年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授予的,为了表彰大毕庄村在蔬菜生产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奖状上面书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天津市河北区兴淀人民公社大毕庄大队”,落款处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毕庄就以蔬菜口感香甜、色泽鲜美闻名于津门,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但可惜的是村中大部分良田控制在地主手中,佃户们在地主的压迫下,虽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挣扎于温饱的村民们根本无心考虑提高技术和改进农具等事宜,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火影响,大毕庄的蔬菜虽小有名气,但整体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当家做主,家家户户为新生活而奋斗。然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村民们发现收成并没有达到预期,颇为失落,正值此时,中央开始推动农村开展互助组协作生产。

  互助组顾名思义就是村民不分你我,互相帮助共同种地。大家说干就干,推选了有点文化的村民老张为组长,由他统一规划和组织蔬菜生产。老张接下重任后,即刻组织人手统计了十户人家的土地、耕畜、农具和劳动力。全面了解各家的情况后,他首先将在书上学到的农业知识教给村民,使他们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种地。随后,又依据土地位置和土质的不同,将土地分割成片,详细研究哪里适合种粮食、哪里适合种蔬菜以及种什么品种的蔬菜,合理地规划种植蔬菜的种类、时间、地方和所需要的人力。

  老张将村民们召集到家中,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种菜计划。村民们带着期盼,严格按照张大哥的计划种地,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互助组的菜长势一片大好。到了收获期,为了减少零售过程中的损耗,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老张抢先找到合作社(即后来的供销社),与其达成协议。村民们兴奋地拉着小车,拿着镰刀,奔向田间,砍下蔬菜,卖给早早等在田边的批发商。

  算账时发现,一年的产量竟比过去三年的产量都要高,蔬菜的种类较之以往也更为丰富。看到互助组的效益如此之好,其他人纷纷要求入社,互助组积极吸收未入社的村民,到了1956年,除一户没有入社外,其他人都是合作社的成员,这时的生产管理已经较为完善。同时,为了适应实际情况,互助组制订了“春提前,夏排开,秋错开,冬储藏”的生产方针,解决了淡季蔬菜需求量不足、旺季蔬菜供应量不足的问题,除丰富了市场之外,还保证了特需供应。1956年底,全村年收入120万,人均收入900元,公益金提成达15%,社员分值0.334。这些成绩使大毕庄成为全国合作社的佼佼者,农业部副部长特地带着30多个省市的农科院教授和院长前来参观、开座谈会。

  就这样,大毕庄因蔬菜业成绩突出,受邀参加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由村主任代表全村人去北京领奖。这张珍贵的奖状一直激励着大毕庄人不断奋进,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红极一时的农民业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毕庄80%的村民都目不识丁。读书是有钱人家的少爷才能享有的权利,贫苦农民连摸一摸书本的机会都没有。1951年,天津市政府将大毕庄定为重点扫盲村,决定自下半年开始筹建农民业校,由村生产和教育委员兼民校校长王倛负责。村民们听闻此消息后十分开心,去找王校长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建学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少、教室缺、学员人数众多、空闲时间不同、知识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几乎让王校长愁白了头。天津市政府了解情况后,从汇文中学、新学院中学、广东中学、平实中学等市名牌中学选调了一批老师前来支援大毕庄的扫盲活动。

  随后,王校长把村民们召集起来,向大家说明建校存在的困难。村民们热情高涨,积极支持业校,愿意捐房捐地充作教室。经过协商,最终在有限的空间里腾出两处房屋,再加上泰山行宫,形成西校、南校和大庙三个校区。村民们可就近上学。这样既解决了教室不足的问题,又缩短了村民去学校的距离。

  面对学员人数众多、空闲时间不同的情况,学校决定设17个班,分夜班和日班两种。为适应知识水平不一的学员,业校为零基础的学员开设扫盲课程,从最简单的拼音教起,并引进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以加快扫盲速度;为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开设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的课程,可视个人情况选择班级。

  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农民业校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建成。旧社会没有机会读书,受尽了没文化的罪,农民业校的建立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升华自己的契机,村民们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日,未到上课时间,村民们就早早地等在教室,或相互讨论不懂的问题,或安静地坐在一旁温习昨日所学内容。上课时,村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竖起耳朵不愿错过老师的任何一句话。没钱买纸笔,便折一段树枝,寻一处空地,反复练习老师上课所教之字。学完老师教授的字后,又找来废报纸,一字一句学习报纸上的文章。

  “那几年学到的知识比我前半辈子学到的东西还多呢,真是多亏了农民业校呀。”王校长的妻子张俊兰经常对王校长感叹。她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目不识丁。参加农民业校后,认识了许多基础的字,现在年老了没事经常看看报纸,消磨时光。贫农孙在义参加扫盲班后,勤奋刻苦,除了文化进步神速之外,政治觉悟也不断提升,几年以后当选了村中的治保主任。

  1958年农民业校由盛转衰,一方面是扫盲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则是大毕庄新成立了人民公社,村民过上了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生产之中,往日门庭若市的农民业校渐渐冷却下来,直至消失。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最后的告别书 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天津媒体评论:为地铁“可以携菜筐”点赞
·26号就是林古里社区“老人节”
·小小善心之举暖人心
·外卖员抽搐摔倒 天津民警化身“外卖小哥”
·天津“90后”红娘眼中的中老年婚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天津刘春慧、孙明胜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24”一季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 快来投票
·[视频]天津和平区盘活五大道唯一中式庭院蔡氏家祠
·天津媒体评论:一边火热一边倒闭 社区食堂需要精准布局
·天津河西区桃园街道:绘制服务地图 完善便民生活(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天津红桥区桃花园社区:网格群里集民意 件件回应办实事(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视频]天津:陈敏尔张工调研盘活存量工作
·评论:将文明行为内化于心 不能仅靠“奇葩标语”
·中药学院梦源公益志愿服务队圆满完成大型公益活动志愿服务
·天津快板:清明更“清明”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H5:倡文明新风 促文化传承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