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来看看上翟庄村的漕运船模
2019/05/1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上翟庄村,明永乐年间建村,曾用名翟庄、翟家庄、翟庄子,“文革”时曾更名东方红村。有385户,1426人,耕地673亩。东至西杨场村,西至顾庄子村,南至海河,北至昌乐里。2010年8月26日,上翟庄被批准整体撤村,2011年11月5日启动拆迁工作,根据规划,村民将还迁至新立新市镇居住。

  村名的由来

  元朝末年,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因地处海疆、交通便利,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地居民因而多从事运输业和商业贸易。当时,一个名叫翟孟安的年轻人,为了糊口也成为漕运船只上的一员。由于他多年来一直向京畿一带运送漕粮,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在直沽以东的海河北岸,有一片水域较深、易于停船的好地方。这个发现成为日后翟庄兴起的重要契机。

  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皇帝朱棣决定在天津设立卫城,为将来迁都北京做准备。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准许大量南方居民迁居到北方各地,充实因战乱而缺乏的人丁,三年内免除田赋。在古代社会,土地是民之根本,得到这一消息的翟孟安决定向直沽一带迁徙,占据自己看中的那片土地。

  翟孟安的想法得到了船队其他人员的赞同。于是,大家在翟孟安的带领下,举家迁往直沽。当他们来到天津东郊的时候,已经有顾庄子、崔家码头等几个村子,这些村子里的人大都是和翟孟安等人一样跑船运粮的伙伴。经过一番查找,翟孟安等人最终在今翟庄一带安家落户。一行人中虽还有王姓、刘姓等,但因是由翟孟安带队,所以村子命名为翟庄村。

  地点选定后,需要大家商量确定村庄的范围和田地的多少,然后上报朝廷登记,并以此作为纳税的依据,结果还没商量出来却发生了意外。几个船队的人在荒草地里抽旱烟,不小心走了火,点燃了身边的杂草。当时正是深秋九月,势头强劲的西南风瞬间形成燎原之势,朝着东北方向烧去。等到大火扑灭,有一大片土地被烧光。为此,翟孟安等人决定,凡是火烧过的土地,都是翟庄的土地。翟庄最初的范围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按朝廷规定,所有迁徙居民的田地都需要丈量清楚,然后派人到山西洪洞县去汇报登记各自所占有的土地情况,并领取代表土地归属权的地券(即土地证明),如此方才能够彻底拥有这片土地。大火焚烧形成的土地形状极不规则,给丈量土地带来了很大困难。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翟孟安所在漕船的押粮官来了。他自从知道南人北徙的命令后,也将自己的家迁到了北京附近。如今他安顿完毕,准备去洪洞领土地券,因为知道翟孟安等人迁到了这里,顺路前来看望。押粮官得知具体情况后,经过一番考察,建议将土地数目定为900亩。这一数字最终得到翟孟安等人的认可。因为漕运时节即将到来,翟孟安等人无暇抽身前往洪洞,所以办理土地券的事情交由押粮官代劳。

  因村中人家大都是漕运出身,所以很多人家的土地都荒废不种,但朝廷依然根据鱼鳞图册上面登记的土地征收赋税。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很多人纷纷向管理土地的官员上报绝本,这样可以免除赋税。绝本,大意就是绝户,没有人丁的意思。等到后人不再跑船时,他们再重新向朝廷申报土地,以此恢复自己所在房支的记录。1989年,因其与李庄子乡翟庄子重名,又以其位于海河上游,遂更名为上翟庄。

  洪水中的翟庄村

  1939年7月,天津连降暴雨,海河及各支流水位暴涨,沿河的众多堤岸纷纷溃决。翟庄村位于海河沿岸,村民们每天都会看到海河河面上漂浮着上游冲来的家畜尸体以及家具、用品等。翟庄村民十分担忧,自发组织起来,用一些石块、泥沙袋、木板等材料修筑堤坝,以防洪水之灾。

  海河水位仍一直居高不下,因村民们自行加筑的堤坝用料较为简陋,最终没能抵挡住洪水的汹涌来势。8月30日,村子西面的河堤被洪水冲裂一个豁口,随后豁口越来越宽,洪水凶猛地冲下堤岸,灌入翟庄村。村民们纷纷逃到村子的高台上避险,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洪水将大半个翟庄村淹没,只有少数地势较高处的房屋幸免于难。

  由于翟庄村民一直靠漕运为生,许多人家都拥有船只,所以在洪水没有完全退去的时候,村民们便在对艚中暂时安顿下来。但因粮食紧张,村民们只能靠发霉的面饼、日军提供的配给粮等食物充饥,不少村民因此患病。

  在这场洪水之中,许多村民不幸丧生,村子房屋大面积损毁,翟庄村的损失十分严重。

  村中的教育发展

  翟庄村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是东丽区内最早创办私塾教育的村子之一。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村内便办有私塾。当时村里有一名颇有学问的文儒,在村里开设了一间私塾进行教学。村里大户人家的孩子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都会被送到这间私塾念书。私塾主要教授识字、书法、写作,另外也会教《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内容。

  战争时期,村中的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几近停滞。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民国政府取消私塾,改制学堂,翟庄村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在这段时期里,翟庄村有一名教书的张先生,他曾是新四军六旅的文书,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暂居村中。他在村中暂住的几年里,教授村子里十多岁的孩子们识字、写书法,同时传播一些新思想、新文化等内容。现在村子里的许多老人都曾受过他的教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翟庄村成立了翟庄小学。全新的教育体制与以前私塾、学堂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翟庄村的孩子们在海河边长大,都十分活泼好动,为了保持孩子们的活泼天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学校的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后来决定,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比赛项目,这样的传统持续了很多年。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教育局号召各中小学校注重学生课间活动发展,翟庄小学基于以往的传统,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在原有课间活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体操、武术等活动,运动会也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

  1994年,天津市教育局进行大课间评比活动,翟庄小学获得了“天津市大课间活动优秀单位”称号,并于1995年再次获得该项殊荣。翟庄小学的体育课被评为市级优秀体育课,在市里进行汇报展示,翟庄小学因此成为天津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先进学校。

  翟庄小学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20世纪90年代,翟庄小学的学生曾发明一种多功能手揣,获得天津市第七届发明展览会银牌、全国青少年发明比赛银牌。

  直至今日,翟庄小学依旧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借实验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漕运船模

  翟庄村的先民原在江浙一带经营漕运,于永乐二年迁居至此,村民们习惯了跑船生活,来到天津之后也一直以漕运为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政府下令停止漕运,翟庄村人停止了几百年的漕运生活,转行做些其他水路运输行业。

  当时村里有一个名叫翟文廷(1885—1969年)的青年,虽年仅16岁,但却十分熟悉水上漕运的大小事物,对于漕船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翟文廷认为漕运是翟庄村人几百年来赖以生存的行业,如今被废止,总要留下些东西来纪念这段历史。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些木材、竹签、铁器等材料,依照自家漕船的形状、构造等比例缩小,制作了一只漕船模型,这是翟庄村的第一只漕运船模。翟文廷一家人对这只船模一直精心保护,在1939年洪水以及1976年地震房屋倒塌时,这只船模仍安然无恙。现今,这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船模依旧保存完好。

  翟文廷的孙子翟鸿仁(1931年生)从小跟着祖父跑船,受祖父影响很深,他延承祖父翟文廷的意志,也制作起漕运船模。翟鸿仁所做第一只船模的原型是翟家最后一条漕船,这是一条海河两用的小型“海帮徭”,他曾经在这条船上生活过十年,并多次出航。翟鸿仁仔细挑选了十来种材料,一点点地测量、制作、打磨,耗时许久,最终做成一只以十比一等比例缩小的漕船模型。因为在海上跑船的人有一个传统:每次出航都要拜一拜天后娘娘,祈求在水上平安。为了表达对天后娘娘的敬重,翟鸿仁把做成的第一只漕运船模送给了天后宫作为纪念。

  到目前为止,翟鸿仁一共制作了八只漕运船模,全部为纯手工制作,细致到漕船的每个零件都一个不少,完全真实地再现了漕船的全部特征。将船模放到水中,船模还可以借风自由航行。翟鸿仁还将船模的制作工艺全部记录下来,将这份资料留存后人,希望能够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漕运船模是翟庄村600多年历史、生活变迁的缩影,一只只精良的漕运船模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2009年,“翟庄村手工漕运船模”被正式确立为东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养老院里欢乐多 众人高唱社会主义好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买二手、用二手”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 旧物流通市场期待再升级
·天津媒体评论:36岁女子存300万后辞职退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视频]天津:党纪学习教育开局良好推进有序
·5月1日起 天津市动物园对无偿献血获奖者免费
·天津日报系列评论:发展是干出来的(1至3)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答问
·[视频]天津召开“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专家智库座谈会
·天津媒体评论:推进全民阅读 凝聚发展动力
·天津“红绿灯爷爷”张树兰:四年多志愿服务 半世纪家风传承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天津市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