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
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各级政府组织引导推动、农村村委会及农民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体系。
转化传播方式。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以适合农民的文化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善于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化、日常化语言,借用历史典故,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记、易懂,便于农民理解。要注重传播方式的通俗化、生活化,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把深刻的“大道理”寓于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之中。
对接乡土文化。广大农村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薪火相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遵循农村乡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寻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的结合点,充分展示农村乡土文化的魅力。
实施分类教育。目前农民群众包括在外务工青壮年、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分类教育。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应着重进行平等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对留守的老人妇女,应注重强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规民约、家庭孝道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既要通过学校教育熟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注重实践养成。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实践养成,强化行为认同。要通过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要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总结和提炼出崇德向善、催人奋进的典型人和典型事,用真实感人的典型报道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逐步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作者为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