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身边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网 >> 精神建设进行时 >> 工作传真 >> 区县系统 >> 和平
“五社联动+法治护航” 持续擦亮基层治理幸福底色
2023/07/17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劝业场街静园社区位于和平区的繁华地区,紧邻滨江道商业街,是被大商圈包围着的生活区,辖区内大部分的居民楼都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伙楼院,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但伙楼院因居住功能不完善,做饭都在公用楼道,有的卫生间是整栋楼共用,导致邻里之间难免会有磕碰纠纷;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养老、房产继承等家庭内部矛盾纠纷问题也日渐凸显。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成为静园社区党委在日常工作之外的一道特殊课题。静园社区党委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资源,多方共建共同探索法治社区的治理模式,打造社区“法治新阵地”,着眼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辖区居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创新“123+1”法治工作模式

  静园社区针对现居人群特点和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创新“123+1”法治工作模式,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依托志愿服务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带到群众身边,提高居民法治意识,在全社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一)成立1个“法治共建点”

  “法治静园共建点”成立于2022年12月,社区党委与和平区政协,和平区法院,和平区检察院,和平区司法局,公安和平分局、和平公证处、和平区志愿者协会、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交警和平支队、劝业场派出所,劝业场司法所,劝业场市场监管所、法政牛津律所,国浩律所等10余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三个基本原则,着力普法宣传、诉源治理、协助自治三项重点工作,同时发挥社区律师法律顾问作用,把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社区。

  (二)采用每周二轮值制

  社区推行“每周二轮值”制度,将各共建单位轮流排班,实现岗位前移。在每周二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传统法律服务基础上,同时也拓展到社区治理各个方面: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法律培训、参与社区依法治理等相关工作。还与社区工作人实地走访网格,了解居民需求,提前介入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组建三支志愿者队伍

  1、营造法治宣传氛围,提升居民法律意识。社区创新普法举措,在热心社区事务、精通法律知识的志愿者中组建一支“法治静园”宣传团队,用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弘扬法治精神。依托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拍摄了《常回家看看》、《装修定金,该不该退?》等系列法治情景剧短视频,用贴近生活的身边事向社会大众进行普法宣讲,引导大家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目前,该短视频已播出了5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法治静园宣传团队还自创《法治静园》三句半,以喜闻乐见的天津方言形式,推进法治宣传,传递培养法治理念,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2、赋能“普法调解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法治工作能力。社区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中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群众担任普法调解志愿者,目前已有20余人加入到普法调解志愿者队伍中。针对社区居民遇到的一些较为常见的矛盾问题,和平检察院、和平公证处等多家共建单位发挥专业特长,定期为普法调解志愿者开展法律法规培训,为志愿者开展工作答疑解惑,提高志愿者法律素养,协助社区调解矛盾纠纷,从而增强居民群众对法治宣传工作的信任感。

  3、做强“法律服务”专业队伍,保障社区法治工作。社区积极发挥“法治静园共建点”的平台作用,针对普法调解需要专业法律问题时,将共建单位中的律师队伍、公证员队伍、基层法律工作者队伍等法律资源做好整合,成立“法律服务”专业队伍,为社区定期开展服务,提供诉讼保障、公证服务等各项专业法律服务,让社区的法治工作得到有效的延伸,让法律服务深入人心。

  (四)打造1个法治学校

  打造社区法治学校,巩固社区法治阵地。通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积极打造“法治学校”,以宪法法律为重点,倾听居民群众需求,精心选取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宣讲课程。用好“三支志愿者队伍”宣讲力量,持续提高居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房屋买卖、房屋租赁、交通安全、劳动就业与社会、金融诈骗等方面开设相关课程。“法治第一课”活动已在辖区内的万全第二小学开展,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了法治之旅,将法治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法治学校”也会积极引导居民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法律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法治活动中,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

  “五社联动”聚合力 为民服务“零距离”

  家住在兴隆南里的王大爷家有4个女儿,老两口一直住在大女儿家,其他三个女儿自从知道老两口把房子过户给大女儿后,很长时间都不来探望。老人看病住院需要有人轮流陪护,便给三个女儿打去电话,三个女儿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老人无奈之下,到社区寻求帮助。社区党委书记梁娟听闻此事后,立即联系法治共建点的法律服务队伍和社区普法调解志愿者。对于多个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法律服务队从专业的角度向老人的女儿们进行阐释,根据《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赡养包括经济扶助、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普法调解志愿者从生活上与他们拉进距离,通过拉家常、讲道理,理顺情、理、法的的利害关系,解开当事人思想疙瘩,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每人每月至少去探望老人两次,并给与老人每月1000元的赡养费。老人出院后,社区工作人员又联系了辖区的卫生院,定期到家中探望,查看老人病情恢复情况,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和社区的关爱与温暖。

  2022年末,张姨气冲冲地来到社区,反映楼上邻居因用水不当,导致自家房屋大面积浸湿,新买的家具都被泡了,她找到楼上,双方各执己见、剑拔弩张。普法调解志愿者听明白事情原委后,先安抚住张姨的情绪,又到楼上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志愿者们楼上楼下的跑了多趟,帮他们分析利弊,引导双方互相换位思考,经过几轮的沟通劝导,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化解矛盾。

  “四心四步”调解工作法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

  随着一件件的矛盾纠纷成功化解,“法治静园”的志愿服务队伍总结出了“四心四步”工作法,“四心”即坚持公心,做到不偏不倚,使当事人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施以耐心,做到不厌其烦,使当事人感受到法治的关怀;讲究细心,做到善抓重点,使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报以爱心,做到推心置腹,做当事人的贴心人,使他们感受法治的温暖;“四步”即调解矛盾纠纷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要对纠纷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及时稳定当事人情绪,用拉家常的方式进行疏导劝解,第三步启发当事人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谅解,第四步促使矛盾纠纷当事人达成和解。现在,“四心四步”调解工作法已经成为普法调解志愿者手中的“法宝”,极大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123+1”工作模式推行以来,让社会法治治理资源“聚”起来,推动社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让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各展所长,让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联动共享,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构建起“五社联动”现代基层治理机制,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今年半年来,为社区居民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余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余场,培训讲座20次,化解矛盾纠纷10件。

  如今,法治静园志愿服务队伍逐渐走向专业化、品牌化,“家门口化解矛盾”已成为静园社区群众的集体认知。社区群众纷纷点赞,法治力量真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打开天津志愿服务网

 
稿源:天津审计局  编辑:张丽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天津八旬老人孙玉斌: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
·乘海河红船 览红色遗迹
·让“善小”之花开满桃花园
·水利老兵: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引滦精神
·开学第一课 护苗在行动
·第六埠红歌王张振来的期待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天津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定制服务” 温暖社区生活
·天津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河西区福盛花园社区四队“红”先锋 共促睦邻情
·天津市道德模范王智萍:做儿子心中那道“自强的光”
·培育文明交通新风 天津印发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出行品质“十项攻坚”方案
·“文明中国”主题采访团走进天津:感受津城魅力 “定格”文明风采
·[视频]天津:沈蕾深入武清区调研农商文体旅融合工作
·天津市第七中学苏圣同学在全国“红领巾讲解员”交流展示活动中斩获佳绩
·把最美的瞬间定格 叫“我和国旗合个影”
·[视频]第三届中国节水论坛在津开幕
·致敬第10个烈士纪念日:平津战役纪念馆补刻三位烈士姓名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