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在今年8月初防汛的紧要关头,西青区第六埠村红歌王张振来经允许,带着自己的音响来到大堤上,用高亢洪亮的歌声为抗洪防汛的年轻人们鼓舞士气,受到热烈欢迎。
迷上红歌
第六埠村始建于1406年。历史上,这个村子名人辈出,有着令村民们骄傲的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第六埠的村办农业非常发达,张振来就是该村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场长”。
“那时候,我们种植的无公害蔬菜非常受欢迎,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因为工作十分出色,张振来后来被村委会提拔为村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副经理,继续兼任蔬菜基地的“场长”。1996年,一场洪水把蔬菜基地给淹了,后来菜地就都包田到户了。对农业情有独钟的张振来又在村里的苗圃干了十年,但2007年由于修建高速公路,苗圃的地被征收了。就这样,张振来这位远近闻名的农业骨干“失业”了,只能回家种地了。
“我年轻的时候就爱唱歌,尤其喜欢唱红色电影里的插曲。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地道战》的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特别喜欢唱的!”
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张振来开始苦练红歌。
“老伴儿和儿子、闺女都支持,每天早晨,我就带着音箱去开洼野地里去练歌儿。这里风景好、空气好,唱起革命歌曲,我的心情更好。”
很快,张振来的歌声就吸引了很多村民的注意。几乎每天都有村民到开洼野地看他练歌儿。
后来,张振来的孙女给他网购了一个“红歌U盘”,里面足有400多首红歌。张振来如获至宝,每天不停地学不停地唱,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七八十首。他说:“这些歌,我过去就经常听,所以学起来也非常快,不管是歌词还是曲子都能记得住。”
游船上唱起动人的歌
2018年,以村党委书记郝庆水为首的第六埠村新领导班子上任,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第六埠村的发展方向。在大清河、子牙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之地,千亩稻田、大片大片的荷溏、云集了各种小动物的动物园、盛开格桑花、芙蓉花和冰岛虞美人等花卉的百花园相继建成。
(视频截图)
2019年,村集体利用稻田、荷塘、树林和渠塘等天然条件,打造了一条重温红军长征伟业的“长征路”,游客可以在这里模拟体验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著名革命历史事件。这条“长征路”很快就成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热门景点,到第六埠重走“长征路”成为很多京津冀居民出游的选择。
作为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张振来被安排到游船上担任演唱员、讲解员、安全员和宣传员。
“我每天要跟船跑四五十趟,工作的确很忙碌,但我每天唱个百八十首红歌嗓子都不带哑的!”很多游客,专门选择有张振来的游船,为的就是在乘船欣赏美景、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听他唱上两段儿。
除了唱歌,张振来还积极向游客宣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跟大家讲:江山是怎么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每天从早上八点就上船,中午短暂休息后,直到下午五点才下班回家。虽然并不轻松,但年过七旬的张振来每天都是充实和快乐的。他说逢人便讲:“看着‘生态六埠’有这么好的发展,我再累心里也是乐呵的。”
歌声必将再次响起
然而,今年八月初,洪水淹没了位于东淀蓄滞洪区“生态六埠”旅游区和红色教育基地。看着村集体带领大家辛辛苦苦创建的事业被大水冲毁,看着自己每天工作的区域被洪水吞没,张振来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我晚上睡不着觉,每天天刚亮就要骑着电三轮到大堤附近看看。” 听说村党委书记郝庆水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坚守在防汛一线,经常黑白滚、连续一两天不合眼,为了堵住渗水,有一天带领大家一直奋战到凌晨一点多的事迹后,张振来激动不已。他找到了村领导,强烈要求加入由村里年轻人组成的防汛抢险队,但已经75岁的他被村领导拒绝了。
“我腿脚儿格了(格外的意思)飒利了,跟你们干点儿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任凭他怎么说,村领导就是不答应。
虽然没能上抗洪一线,但张振来心系抗洪工作和奋战在一线的人们。他和村里文艺宣传队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捐款,买了矿泉水和方便面,送到了大堤上的抗洪指挥部。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用歌曲为防汛人员鼓舞士气。
“大水无情人有情,感谢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感谢各路防汛人员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居住的村庄安然无恙!”
大水在逐渐退去,张振来和第六埠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希望‘生态六埠’和红色教育基地能尽早恢复。相信一望无际的稻田、翠绿的荷塘、醉人的花香和欢快的小动物们都会回来。” 到那时,张振来的歌声也将再次在河中的游船上响起……
今晚报记者 张家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