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精神: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发扬引滦精神 加速四化建设的决议(1983年9月9日通过)
李兴洲:工程运行管理需强大的组织保障
受组织任命,水利部原水利管理司司长李兴洲曾担任水利部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因此,他对潘家口水库的感情十分深厚,对引滦工程的记忆最为深刻。谈及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他认为,水管单位为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更为引滦工程顺利通水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1979年12月,潘家口水库下闸蓄水。1980年8月,水利部批准成立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并任命李兴洲为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局长。从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抽调包括他在内的5人,共赴潘家口水库建设工地上任。
组织要求,相关工作必须在9月10日正式启动,内容包括参与施工建设、水电站第一台机组的安装、工程试运行、防洪、向下游农业供水以及管理局机构组建等。然而,当时工程管理体制、电厂运行规则等都处在“从零起步”阶段。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组织机构的有力推进下,是年12月,潘家口水库脖子梁副坝竣工,潘家口水电站1号机组试发电。
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接管大黑汀水利枢纽后,在原建制基础上,1983年组建了水利部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李兴洲同时担任引滦工程管理局、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和局长。
随着潘家口水电厂、大黑汀水库先后移交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人员管理与工程运行管理的规模与难度大幅增加。想要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秉持着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必须用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尽可能代替人工的指导思想,李兴洲开始了探索。
工程自动化管理方面,管理局与北京市水务局密切合作,在工程体系中建设通信网,气象水文预报站等设施;制度建设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管理局制定了工程安全管理、运行管理、防洪调度及水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本应3年以上才能完成的工程,引滦入津仅用1年4个月就胜利完成,李兴洲坦言,这与水管单位的统筹协调以及军民一家的团结互助密不可分。通水前夕,大黑汀水库先后接待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114名外宾到工地参观。在向外国友人展现引滦工程这一伟大的建设奇迹的同时,更是将“引滦精神”传递至大江南北,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为曾在引滦工程战斗过的水利老兵,我为成为一名引滦人而自豪。”李兴洲说,“引滦精神”始终铭记于心,这是他为水利事业奋斗终身的行动标杆。
陈如春:不忘“引滦精神” 永葆碧水甘甜
1975年,潘家口水库的建设任务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六十一支队(后改编为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总队,现改制为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引滦工程管理局原副局长陈如春曾是六十一支队一团技术股股长,参与潘家口水库大坝的建设,与一众建设者成为了诠释“引滦精神”的坚实注脚。
潘家口水库原设计坝址位于现在大坝上游的走马哨村,当时由于地质条件差、岩石风化严重、河面宽,存在工程量大、造价高等诸多问题,专家和领导们决定重新勘探地质条件,重新选定坝址。1973年年底,部队派出了由36人组成的地质勘探小分队,陈如春作为队员之一,配合十三局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探会战工作。
历时6个月的艰难勘探,小分队共完成50~120米深度的取样钻孔80多个,交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质资料。最终,潘家口水利枢纽的新坝址确定为原坝址下游6公里处的杨查子村。
1974年,部队陆续进场,开始进行平整场地,搭建木板房、土坯房。初步安置后,一团负责开挖导流底孔,填筑上游围堰。陈如春至今仍记得,如今潘家口水库大坝导流底孔的位置,便是工程开挖的最深处。1975年9月下旬,上游围堰准备合龙。因充分准备了大批铁丝笼块石和大量黄土草袋堵漏,在国庆前夕,围堰合龙截流一次成功。
在潘家口大坝工程混凝土浇注时,一团技术股创新性地改变了原来0.3平方米小模板,推广应用36平方米钢木结构的大模板,通过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为降低成本,我们在混凝土施工中埋入十多万立方米开挖出来的新块石,多埋一立方米块石,就少浇注一立方米混凝土。”陈如春介绍,尽管这些举措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为工程节省开支5000多万元。
1983年,潘家口水库主坝浇筑工作全部完成,潘家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交接鉴定验收,实现了“提前一年截流、提前一年蓄水、提前一年发电”。次年,工程被水利部评为“优质工程金奖”。与陈如春共同奋战的31位战友却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于喜峰口长城脚下,化作不朽的烈士丰碑,永远守护着滦水安澜。
1989年退伍后,陈如春欣然来到引滦工程管理局工作,为引滦事业接续奋斗。“引滦工程,是一代代的引滦人用青春和热血浇筑而成,新时代引滦人更应不忘‘引滦精神’的传承,牢记建设的艰辛,让这一汪碧水永葆清澈甘甜。”陈如春说。
杨德富:保障运行安全 实现科学管理
引滦工程中,大到潘大水库主坝,小到水电站每个角落,引滦工程管理局原副局长杨德富再熟悉不过:“我曾是大黑汀水电站的第一任站长,在摸索工程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深觉科学化管理与规范化运行是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交付初期,由于建设水平有限,机组运行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状况。1985年,大黑汀东渠首水电站投产运行,在杨德富的带领下,水电站开始了首轮大修。“大到机组运行,小到螺母安装,在接手初期我们就率先完成了工程的首轮运行维护。”杨德富深知,水电站、河床电站运行必须标准规范,所以在投产前,相关规程相继出台,明确由37人分组别两班倒保障5台机组(4台机组位于渠首电站,1台机组位于河床)安全运行。
在实践中发现,根据下游引水流量的要求,为了保证供水流量,渠首电站的第2、3台机组同时运行时间较多,有的机组低负荷甚至空载运行,造成了水能浪费。“运行中,我们适当加大机组单机过流量。在满足供水流量的前提下,可减少运行一台机组,实现机组增容使电站运行更为经济合理。”杨德富在钻研机组运行上下了不少功夫。
1986年,大黑汀水电站的5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随着机组运转逐步走上正轨,杨德富意识到,保障工程顺利运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在保障安全生产上持续发力。
“在原有运行规程的基础上,我们细化了责任制的落实,完善了考核制度,首创了安全生产奖励基金制度。”杨德富说,不仅提升了大家安全生产意识,还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2002年,引滦局制定了《引滦局工程管理标准》和《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引滦枢纽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正式启动。此时,杨德富也从大黑汀水电站转战至潘家口水电站接续奋斗。
按照《标准》要求,全局积极推进工程管理达标工作,每年年初选定 3~5个区段进行达标建设,年终对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截至2011年底,先后完成了潘家口水库1~18号表孔闸门启闭机室、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水电厂开关站、大黑汀水库28孔闸门启闭机室及启闭设备、引滦枢纽闸及退水闸、渠首电站水轮机层等44个达标示范区段建设,全面提升了引滦枢纽工程标准化水平。
“实现水利工程高效优质运行,必须实现考核定量、组织系统、权责明晰、奖惩有据。”为引滦工程奋战多年,杨德富更加明白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对工程的安全运行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王芳:守护津唐用水“生命线”
引滦工程建成通水后,给津门故里和滦州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和蓬勃希望,为支持天津、唐山两市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滦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王芳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引滦工程成长。1990年,从河海大学毕业后,王芳进入引滦工程管理局工作,时至今日已有33年。
工程通水后,滦河水引入陡河、滦河下游两大灌区后,改良了盐碱荒地,昔日“春季多碱白如霜,夏秋一片水汪汪”的景象得到彻底改变,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了沿海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
随着经济社会逐步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京津冀人民先后喝上“南水”。“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引滦工程转换思路出新招、谋新路,在城市生活和农业供水基础上,又拓展了生态供水,可谓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引滦水资源综合效益。”王芳说。
多年来,引滦局始终牢记护水保水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担当,主动作为、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滦河水资源,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天津、唐山两市的用水“生命线”。在实际调度中,通过开展大黑汀水库低水位运行调度、底泥晾晒、水体置换等措施,引滦局积极探索改善水库水质。“我们启动了潘大水库水源地管理与保护项目,针对水库水质变化规律、蓝藻暴发形势、水库水生态修复能力,提出了水库蓝藻防控、保水养殖、水源地保护、水质水量调度等系列成果,为潘大水库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王芳看着眼前一池碧水十分欣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滦水激活了天津、唐山两市更大的发展空间。区域内河网水体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滦河年内年际来水极不均衡的状况得到缓解,滦河生态水量保障无虞。
2020年,水利部海委印发实施《滦河生态水量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大黑汀水库承担年累计下泄生态水量0.72亿立方米的任务。2021和2022年,大黑汀水库分别向滦河下游下泄生态水量25.01亿立方米和5.08亿立方米,生态水量满足程度为100%。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持久保持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等方面提档升级,继续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提质量,全面提升引滦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推动津唐地区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王芳说。
王少明:让库区水质不断优化
2023年7月18日,潘家口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暨增殖放流工作座谈会举办。引滦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中心副主任王少明介绍,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推进潘大水库渔业资源保护与库区生态环境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王少明不仅见证了潘大水库水质从经历发展阵痛到不断优化的转变,更是水质向好的实践者、参与者。
曾经的网箱养鱼让潘大水库面临重大发展瓶颈。直到“十三五”期间,潘大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水质恶化现象得到扭转。到2020年8月,潘大水库水质标准逐步由劣V类恢复到了Ⅲ类。
但改善水体、优化水质的征程并未止步。多年水质监测显示,网箱清理后的潘大水库虽然总磷有所下降,但总氮指数仍居高位。王少明和同事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排在水源污染的首位因素由曾经的网箱养鱼逐步转变为了面源污染。
“改善水体,面源污染的防治必须面向库区上游的更广泛区域。”王少明说。
近年来,“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成果显著,库区消落带又恢复了往日的整洁。“但在走访多家农户并了解库区上游种植模式后我们意识到,库区消落带种植了大量农作物,成为库区面源污染的潜在隐患。于是我们引导村民培育水芹菜等作物,以生物手段平衡库区氮磷指标。”当前,王少明正在为优化村民种植模式而奔走。
通过对多座大型水库的调研,王少明深刻认识到,实施增殖放流是目前水源地控制蓝藻、消减总磷总氮最有效、最安全的水生态修复手段。此后,2018-2021年他先后牵头编制完成了“潘大水库增殖放流管理方案”“大黑汀水库增殖放流试点方案”。
“大面积水源保护不仅要靠生态修复,智能化监测手段必不可少。”在王少明的大力推进下,库区的监测手段进一步强化。近年来,潘家口、大黑汀两库区内各建设了一座浮台式营养盐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监测库区气象和水质两方面,水质包括常规五参数、总磷、总氮、氨氮、蓝绿藻等项目;在潘家口、大黑汀坝前各更新改造了一座蓝藻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库区蓝藻状况。
王少明指向库区中央的浮台,“这些手段有效提升了监测水平,更解决了冬季库区结冰后水质检测不及时、库区面积广不易覆盖等难题。”
目前,引滦局正在应用国内外总氮控制新技术。“我们在大黑汀水库坝前投放了多个纳米激活材料反应器,现在总氮指数已消减至3.7毫克每升,效果十分明显。”王少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