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上午的活动,转眼已经中午一点多。听说静园社区子女不在身边、腰腿病复发的范姨睡醒了,午饭还没吃上几口的李金芝赶紧放下筷子,带着网格员上门,陪范姨去医院就医。出生于1998年的李金芝是和平区劝业场街道社工站的一位“95后”社工,平时主要负责帮社区老人买菜、买药,带社区老人看病,老人家里遇到的各种大小事情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静园社区是劝业场街道老年人口比较多的社区,百分之三十以上都是老年人口,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李金芝和静园社区的网格员,成了这些独居老人最常见到的人。静园社区有不少历史遗留的旧式建筑,楼梯多、拐弯多,对一些腿脚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出行不那么方便。范姨的家,就是半地下室。对此,李金芝已经总结了丰富经验,在老人身后托住腰和手臂、与老人同步前行,是最稳的搀扶方式。范姨的腿脚不好,李金芝就一路用轮椅推着她就医。其间,她还一直给范姨扇着扇子、跟范姨聊天。原本因为腰疼腿疼、愁眉苦脸的范姨,脸上也有了笑容。
“我大部分时间都自己在家,社区的这些孩子问寒问暖,对我照顾得特别好。那几天下大雨,我家半地下室进水了,这些社区的孩子知情后,主动来帮我淘水,我觉得心里特别暖。”这话里话外,范姨都把李金芝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只要在身边,总爱牵着她们的手。李金芝表示,看到自己服务的老人一个个都能开心,工作累点儿,心里也是暖的。带范姨看病,问诊、拿药、治疗,每一个环节李金芝都格外认真,记下医生的每一句话。把范姨送回家后,她嘱咐老人:“空调平时就开个除湿,要是不热咱就不开空调了啊,多开窗通风。”
李金芝做社工三年,服务了500余位老人。对于一些身体不好或者独自生活的老人,她隔几天就去做一次入户回访,每回都在本子上认真记录。她现在还记得,她服务的第一位老人是一位退休老教授,她教老人使用紧急呼叫机、帮老人记录日常药品,只要老人有需求,大事小情,她都有求必应。老人送她一个指甲刀,她一直留到现在都不舍得用。
忙活了一下午,李金芝回到社工站,又开始写助老活动策划。静园社区有一个档案,社区的困难人群全都在档,每一位老人的特点都记得清清楚楚,李金芝已经记不得写完了几个本子。不仅老人满意,老人的子女们也对他们赞赏有加。从老人最需要的地方去关心老人,做到精准助老,才能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记者 齐冰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