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道德建设 诚信建设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文明城区 文明单位
文明社区 文明校园 文明餐桌 文明交通 文明旅游 网络文明 心理健康 我们的节日 公益广告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文明网  >  道德建设
天津日报: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来源: 天津日报      编辑:崔千秋    日期:2024-04-09 09:02:22    网络文明传播:

天津日报 2024年4月8日 第09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征的一个全面、系统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要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必须对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进行更深的诠释。

  

  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和而不同”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合理容纳,“同”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简单的重叠,“和”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以“不同”为基础的,“和”与“不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二者相互制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先辈提出“和同之辩”,在《左传》《国语》等先秦的文献中都有阐述。这起初只是运用在国家治理层面。“和而不同”最早的表述是出现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将“和同之辩”思想引申到个人发展层面。“和而不同”无论是在自然哲学规律,还是在国家治理层面、个人发展的交际上,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在百家争鸣过程中,不同流派提出各种思想,相互争论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包容,使得那个时代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面对诸侯争霸的场面,诸子百家思想,虽然实现途径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一统的构想。在对待民众上,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以民为本,不同学派的“民本”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都在强调君民和谐。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诸子百家放下了门户之见。如孟子虽然属于儒家,但他主张儒法合流、刑德同用。汉代虽“独尊儒术”,但并非真正的“罢黜百家”,而是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合一、儒法合治”。在中华文明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和而不同”中的“不同”看作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和而不同”思想更加表明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包容性,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求同存异”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的思想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周易》中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合弘光大,品物咸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包含了“厚德载物”的思想,表达了博大、包容。主张以和平的心态去容纳事物,去寻找世间万物和平共处的契合点。《周易》中“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如何将“睽”化为“同”,这展现了古人对“求同存异”思想的精辟解释。孔子也提出过“和而不同”思想,他认为既顾全大局,又承认局部和个体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中华文明内部来说,区域文化差异又是十分的明显。一方面,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互不相同的文化发展背景和演进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历来有南北之分、东西之别的文化差异。虽说中国古代总体上是一个农耕社会,但我们在广大北方地区分布着游牧和渔猎民族的先民。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早在秦朝之前就互动交流,在当代游牧民族仍然留存至今。中华文明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产物,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突出的包容性,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正是各种文明在你来我往、交流交融中聚在了一起,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和谐共存”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和谐”一词本是描述音乐的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后引申为世间事物井然有序的发展。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和”字。在《老子》《论语》《礼记》《墨子》等典籍中都存在与“和”相关的阐释和论述。在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他认为和谐的本质是万事万物之间不同要素的协调。“和谐共存”的思想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自身的和谐中,儒家主张全面发展人的身心,既要有道德,也要有适应外界的能力。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孔子提倡“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仁政”思想的提出,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对待民众, 保障民众的生活。

  其中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向来尊重自然,因为他们认识到“天行有常”,要遵守自然规律。只有“使民守时”,在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节气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表达了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不是阻止民众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求民众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自然能接受的条件下利用资源,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无论是“和而不同”的思想、“求同存异”的思想还是“和谐共存”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这种包容性随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因而它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正是因为突出的包容性特征让中华文明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赋予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王淑辉 陈海容,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52WJ2311)阶段性成果】

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
中央宣传文化单位
重点网站
本市和各区文明网站
中央办公厅 | 中央组织部 | 中央宣传部 | 中央统战部 | 中央政法委 | 中央网信办 | 中央文明办 | 全国总工会 | 共青团中央 | 全国妇联 | 中国文联 | 中国作协
中国科协 | 中国侨联 | 中国残联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国务院办公厅 | 外交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部 | 科学技术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部 | 民政部 | 财政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交通运输部 | 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部 | 中国人民银行 | 国务院国资委 | 海关总署 | 国家税务总局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银保监会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国家文物局 |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 中国关工委
主办单位:河北区委宣传部 河北区文明办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