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许多地方对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从总体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充分调动校家社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源自生理性或遗传性,也可能源于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学业竞争和升学压力以及紧张的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出现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等都会受到消极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牵动着每个家庭,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要原则是讲科学、重实际,切忌把心理问题扩大化。青少年学生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心理问题和生理等问题一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即使出现一些心理疾患,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现实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可能属于情绪问题,不要轻易贴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标签,使心理问题泛化。因此,要科学评估、监测学生心理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言过其实。
规范心理评估,完善心理预警,有助于正确识别、及时疏导和有效干预心理问题,实现早发现、早预防。如果不能有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监测,就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一旦心理问题严重到“疾病”等级时,就会给救治带来更大困难。故而,组织一年一次的年度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学校和家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及时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和程度分析,从而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达到“治未病”之效。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刻不容缓。
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有整体思维和协同观念,避免“单打独斗”。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学校要与家长联手,用科学手段及早发现和甄别学生心理问题,以“关口前移”为重点,积极做好监测干预。
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雍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