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9日深夜,蓟州区的乡亲们彻夜未眠。那一夜,暴雨侵袭、狂风四起,极端天气导致塘坝溢流、山洪发生。
窗外暴雨倾盆,蓟州区马伸桥镇北辛庄村农民李福海的心里没着没落的。身为蓟州蓝天救援队的主力成员,他坐立不安,只等待一道指令下达,就可立即奔赴救灾现场。
10日凌晨3时许,这道指令终于等来了——“请队员们尽快到队部统一集合,路上注意安全。”短短十几个字过后,便是一连串快速响应——“收到”。那一夜,队员们一定是在枕戈待旦。
从马伸桥镇赶到蓟州城区有20公里的路程,放在平时只需25分钟便可到达;但那一夜李福海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双闪”的光亮划破了夜空,雨刷器即便开到最高挡也难以完全刷去挡风玻璃上的雨水,车辆就像小船一样在积水中破浪前行。到了深水处,李福海明显感受到了阻力,于是轰上了一脚油门。
40分钟后,李福海抵达队部。这时,队员们已陆续到达,一队人马再集中前往区应急指挥中心,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救援:一切行动听指挥
“蓟州区气象台于8月10日0时40分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预警信号:目前桑梓镇累计降雨量已达150毫米,预计今天夜间我区强降雨仍将持续。”
“根据雨情和天气形势研判,蓟州区将防洪三级应急响应升级为二级,部分乡镇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蓟州区应急中心灯火通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全神贯注地盯着雨情,相关部门给出专业的研判,一场全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战斗正在打响。蓟州蓝天救援队的30余位队员作为“参战队员”,已集结完毕,不仅队员全部到位了,并且相关救援器材也已到位,等待着指挥部分派“作战任务”。
深夜时分,蓝天救援队队员参与抢险工作
津蓟高速公路地道桥、环城路地道桥、许家台镇低洼地段三处点位均出现较深的积水,最深处已达4到5米。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明确了这一次救援的“作战点位”,他们的任务就是积极配合水务、交通等部门,进行强排水工作。
“这场雨来势汹汹,雨量巨大,并且持续时间长。当时我们动用了4台大型排灌水泵,将积水抽排到200米外的空地处。”蓟州蓝天救援队队长吴宗权介绍说。从排灌水泵的轰鸣声拉响至作战任务完成,队员们24小时昼夜驻守在阵地上,他们紧盯着水位持续下降,期待着乌云尽快散去。
作为这支专业民间救援团队的负责人,吴宗权近年来曾先后参与了河南卫辉、山西汾河两岸、河北涿州等地的洪灾救援工作,为兄弟省市的乡亲们带去了天津人的温暖。这一次,他们直接参与家乡的应急救援工作,吴宗权发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动员民间救援力量时,更加严谨、更讲科学、更有秩序。
之前,当一些地区出现灾情后,各方力量蜂拥而至,有的是通过相关省市应急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专业机构,有的仅仅就是因为一颗爱心便奔赴现场,甚至还有一些“网红”只为蹭一波灾情的流量。“看似是人多力量大,但实际能发挥作用的队伍其实并不多,反而会给紧张的救援工作增添困扰。”吴宗权评价说。
蓟州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拉上救生艇,奔赴救灾现场
现如今,民间救援队的力量日益壮大,逐渐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应急部门建立更紧密的联动机制,成为最终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
蓟州蓝天救援队具备城市搜救、高空绳索救援、山地救援、水上搜救、潜水救援、医疗救助、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是在天津市应急局注册备案的9个社会应急力量之一,符合标准的民间救援队伍才能被纳入政府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当重大灾情、险情发生时,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召集、协调、安排,对民间救援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吴宗权介绍说,“我们能够火速集结多少位队员,我们拥有哪些先进的救援设备,我们在哪些领域更加专业、更富经验,这些都已提前备案了,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是掌握的。相应的,政府部门在分配任务时,也讲究科学、更具有针对性。”
至8月13日,此次抢险救援工作全面告捷,救援队员携带着各类器材平安归队。蓟州蓝天救援队秘书长黄淑云在整理器材时竟有些伤感,她发现一台船机马达损坏了,一架水上救生担架被尖锐物划破了。“能修补就尽量修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设备或是爱心企业捐赠的,或是我们队员自发购买的,太珍贵了。一旦坏了就耽误以后使用,再购买的话还得花不少钱。”
保障:只为内心的成就感
对于蓟州蓝天救援队这支民间力量来说,参与并协助配合政府应急体系完成多种灾难事故的紧急救援任务,是他们的使命之一。与此同时,常规的应急保障,走进校园、社区进行安全宣导也是常态化工作的一部分。
今年7月中旬,正值暑期旅游旺季,蓟州的旅游景区迎来送往着各路客人。在游客中间,一抹天蓝色格外醒目,他们在为重点景区提供常规保障工作,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傍晚时分,一通紧急电话打来,山上有一位老人突感身体不适,急需救助。
蓟州蓝天救援队常务副队长李福海接到任务后,下意识地看看手表。此时是18时40分,正值夕阳西下,若不能及时找到受困老人,当天色完全暗下来后,情况会更加危急。据前方传来的消息:山上此刻共有四位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均是外地人。突感不适的老人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当天因为天气闷热,加之爬山时体力透支,因此倒地。至于目前所在的位置,老人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老方、胖伟,咱仨上去看看!”李福海招呼两位队员,一同上山。对于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说,这条山路再熟悉不过了,甚至连哪个位置更容易出现险情,他们都烂熟于心。可偌大的山上,四位老人究竟在哪里呢?随着攀登,天色渐暗,李福海有些着急,也在和下山的游客们打探前方的情况。
快速攀爬了20多分钟后,队员们终于找到了这四位老人。看到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赶来,老人们激动不已,是一种大难之中忽遇奇迹的惊喜。那位情况最为紧急的老人躺在路旁,低声对李福海说:“我以为今天就把自己交待在这里了。”
李福海是一位退伍军人,曾是部队的卫生员,如今成为蓝天救援队队员后,他在施救过程中也更加专业。他询问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做着心理安抚工作。他微笑着跟老人说:“我们都来了,您就安全了。”很明显,老人已经无力自主步行下山了。
李福海等队员背着身体不适的老人下山
三位救援队员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轮流把老人背下山。老人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魁梧,背老人下山这件事的确考验着三位救援队员的体力,特别是在闷热潮湿的“桑拿天”里。与此同时,老人曾做过心脏手术,臂膀上还绑着血糖测试仪器,这就要求救援队员们更加精心。三位队员,一人前方带路,并引领着其他老人步行下山,两位队员一人背、一人托,历经一个多小时,老人们终于平安抵达山下。
这类事,在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看来就是普通的日常小事,仅2024年初至今,队员们已经帮助过擦伤、剐伤的游客43人,用担架等设备抬下受伤或身体不适的游客6人,协助25名走散的孩子尽快找到了家人,累计共完成各类保障工作310多次。
“累,但已经习惯了。”李福海表示,“到了山下,我们几个人猛喝水,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被汗水浸湿了。”
民间力量,义务奉献,救援之后不收取一分钱的报酬,他们究竟图什么呢?李福海沉思了半天,说道:“图内心的充实,图能够给人以希望,图奉献之后的成就感。再有就是,要给来我的家乡旅游的游客们一个安全的保障。”或许,这就是一位农民朴素的价值观。
思考:护好民间救援力量
新学期开学了,蓟州蓝天救援队副队长任军英的安全课堂又要深入到区内各街镇的中小学开讲了。在这个课堂里,学生们不仅能学到防溺水知识,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介绍,学会如何避险。
蓝天救援队将一堂堂生命安全课送进校园,教会孩子们如何避险
“你们都是小学生,当发现有人溺水时,你们能轻易下水救人吗?”任军英提出这一问题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至于能或不能,不能单纯地靠说教,要用一系列实验加以证明,以此来加深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任军英表示。这些实验都是经过队员们若干次尝试后,得到的最稳妥、最有用的经验,且遇到突发险情后能随手就用的好方法。
“当发生溺水时,落水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把手向上伸,同时求救。但往往手越往上伸,相应的危险性就越大。”任军英提出了新观点,接下来几位救援队员配合着任军英的讲解,用最直白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教给孩子们溺水获救的方法。
从小学走出来,走进中学,话语体系根据受众的年龄变化而随之发生改变。这样的课程从2016年开始,已经讲了8年,蓟州全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已走遍。仅2024年初至今,蓟州区165所中小学已完成了这项生命安全课程的教育。
作为课程的主讲师,任军英说:“我们传授的安全教育课,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听过,到了中学还在听。我们就需要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参与其中,亲身经历。这样听下来,学生们的收获是明显的。”8年来,蓟州区的溺水伤亡事故发生数量大幅下降,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得到快速提升。
蓝天救援队队员正在清理因暴雨冲刷,掉落在路面的山石
灾情救援、应急保障、安全宣讲……一支民间救援力量尽其所能,发挥着自己的社会价值。随着救援队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他们每一次出发更趋于理性,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更趋融合。日常应急保障工作已形成常态化,为社会的平稳有序运行贡献着他们的一份力量。安全宣讲是将相关内容前置,防患于未然,让公众提高安全意识,做到有备无患。
民间救援力量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在完善相关标准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比如,在面对灾情时,这些经过专业训练、拥有过硬本领的救援队员不应仅仅充当“搬运工”的角色,而要把他们和他们携带的专业设备放在救援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再比如,落实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障政策时,应给予参与救援人员更好的保障,及时表彰贡献突出的民间救援人员,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民间救援的荣誉感、积极性;还比如,在日常训练、资金支持、设备保障等方面,有关部门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与资金的倾斜,以保证民间救援力量能拉得出去、用得放心。
民间救援,这股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民间救援队究其本质还属于志愿者组织,呵护这些源自百姓的热心与爱心、保障他们的专业救援能力和执著奉献与付出,依然任重而道远。(今晚报记者 伊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