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作为一个用于评价地点、场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否具有现代都市化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最近在年轻人中快速传播。
这个网络梗其实是由来华旅游的外国博主“?保保熊”创造。他在与妹妹的聊天中,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夹杂着英文单词“city”,分享了在中国城市的旅游感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如“city不city?”“好city啊!”等。“city不city?”由此迅速发酵成为网络热梗,“city”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气息、大气洋气的代名词。
如今,年轻人在外出旅游时,也会用“city不city”来询问某个城市是否具有摩登现代气息。所有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着年轻游客“city 不city”的检验。 这些城市当然也包括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一句话,全国文明城市就应该是“很city”的城市。
但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浙江宣传”公众号就总结了“七大偏差”。可以说,这“七大偏差”都是一些地方创建工作问题的反映,用这样的工作机制搞创建,不但保牌不易,城市想city也难。
因此,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就是要建立起一种科学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使创建工作真正常态长效地开展下去。
如果用“city不city”来衡量城市的文明程度,文明创建就不仅要彰显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治理水平,也要彰显宜居程度和市井底色,使“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要多留住些“烟火气”。烟火气是属于城市的温度与诗意,好的城市的不止有好的基建配套、高楼大厦,更有烟火氤氲的生活气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市井百态,背后蕴含的是城市的个性、气质。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理解“烟火气”对于城市的价值所在,真正把“人”以及“真实生活”带进创建之中,让城市文明与人间烟火同行。这就要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城市中保留生活真实和烟火状态,更好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同时积极培育“夜食”“夜饮”“夜游”“夜购”等多元化夜生活,点燃“夜经济”引擎,让旅游“夜经济”和游客“夜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把城市city的一面呈现给游客。
要多营造些“书卷香”。?一座城市对待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折射着市民的文明程度。通过建设和完善公共阅读空间、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方式,将阅读文化融入城市生活,让城市多些“书卷气”,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这就要建设好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创造便捷的阅读环境,让市民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书籍,激发全民阅读的活力。要组织好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等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促进城市文化繁荣?。
要多感受些“市井味”。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生活就是老街坊、老邻居相伴的日子,要彼此能够记住日常生活的美好。文明创建,要注重延续传统邻里社区关系,厚植“市井文化”,深耕邻里生活场景。营造市井文化离不开物理空间的构建,要注重营造公共交往空间,诸如建设公共文体活动场所,打造公共绿地和街区“口袋公园”等,让市民的情感流动、日常交流有好的空间,满足人们接触交往的需要,让城市生活也能有“乡愁”,充满浓厚的“人情味”。
要多呈现些“科技范”。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城市治理对科技的应用上。随着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助推城市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比如,数字城管已经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利器”,通过“互联网+城管”,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对城市管理活动的全覆盖监管、高效率处置。市民拿起手机可以随手拍下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电子围栏技术可以助力共享单车归位等等,数字赋能为城市插上了“智慧翅膀”。未来,还要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城市治理之中,让科技触手延伸至城市管理每个“神经末梢”,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体验者、共享者和维护者,在科技体验中让城市“更city”。(燕山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