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觉得,要办这么多许可事项至少要跑七八趟,没想到工作人员现场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了,连材料模板都送到了手上!”昨日,在天津河北泰合门诊部门前,负责人曹继坤拿着刚填好的辐射许可申请书,难掩惊喜。他身后,几名河北区政务服务办的工作人员正手持辐射检测仪,对CT室的防护效果进行测试,另一组人则拿着卷尺,指导调整门诊部的牌匾设计。这一幕,正是河北区政务服务办创新“踏勘+服务”机制的生动缩影。
医疗机构审批涉及卫健、环保、城管等五大类许可事项,专业性强、流程复杂,企业常因政策不熟反复整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河北区政务服务办打破传统“先报材料后踏勘”的被动模式,组建“产业链服务直通团”,将现场踏勘升级为“移动服务窗口”,实现政策解读、材料预审、问题整改“一站式”解决。
在泰合门诊部的踏勘现场,工作人员兵分多路:医疗执业登记“预审预验”小组提前指导科室布局,确保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放射诊疗许可组用仪器检测墙体防护效果,标注铅板加厚区域,避免企业盲目施工;医师注册组则掏出手机,手把手演示“民科微服务”公众号的注册流程。“以前,光医师注册我们就得跑两三趟,现在当场就能操作完成!”一名医护人员感慨。
另一边,牌匾设置组正架起梯子测量门头尺寸,现场修改效果图;辐射许可组则直接递上申请书模板,指导企业当场填写。“我原本以为要折腾几个月,现在材料修改率从70%降到不足10%,开业时间能提前一个月!”曹继坤说。
河北区的创新不仅停留在个案。借鉴上海“一业一证”经验,该区推出“一类事”集成服务,将医疗机构涉及的6项审批事项“打包办理”,重复材料精简为“一套材料”,审批时限压缩60%。针对低风险机构,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材料从8件减至2件,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拿证”。
“以前办手续,得在不同部门间来回跑,现在所有问题一次踏勘全解决。”某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其内部医务室备案仅用半天便完成。数据显示,新模式推行后,企业跑动次数减少80%,开业筹备周期平均缩短30天以上。
从“坐等审批”到“上门服务”,从“反复跑腿”到“一次办结”,河北区以“踏勘+服务”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河北区政务服务办主任程伯义表示,下一步将把“踏勘+服务”模式从医疗领域扩展至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审批场景,推动跨部门事项“一件事一次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