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文明网 > 道德建设 |
精神文明报四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合集) |
来源:
编辑:崔千秋 日期:2025-06-09 09:15:21 网络文明传播:
![]() |
一论: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清晰航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就难以同心同德向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精神灯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纾解社会情绪,激发奋进力量。 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关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引导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涵养正确的价值理念。 让思想伟力融入日常实践。思想的力量在于深入人心,要创新举措,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夯实理想信念之基。理论传播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让“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唯有贴近群众需求、回应现实关切,把“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 结合起来,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唯有善学善用,方能彰显生命力。将理论细化为日常行动准则,于细微处践行,在具体事务中落实,如水滴石穿般让正确价值观渗透生活肌理。从文明习惯到基层治理的民生小事,处处以理论为灯,方能让价值理念在实处生根,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生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构建“多元协同”格局,凝聚全社会奋进力量。唯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才能让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当新思想成为照亮前行的灯塔,当理想信念化作奋进的动力,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的举手投足,十四亿中国人民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凝聚起磅礴力量,书写更加绚烂的时代篇章。(精神文明报评论员)
二论: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指示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力方向,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什么人”,需要明确“以什么样的文化滋养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以红色文化强基固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的文明实践,能让崇德尚贤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文明和谐的时代风尚浸润人心。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亦是文明的塑造者。以文化人,要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导向,通过优秀文化作品、文化活动持续滋养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与文化自信,让文化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依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搭建文化参与平台,引导群众在文化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让文化的育人功能可感可及,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托文化创新激活育人动能。 正如《之江新语》中所言,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我们要以“文明+”模式整合文化资源、数字技术与时代诉求,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文化资源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不仅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红色资源“动起来”,更能通过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等创新形式,让文化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触达人心,使文明基因融入个体成长的精神血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守、弘扬,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聚焦于培养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注重以文化人,坚持以文化滋养心灵,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注重以文育人,在文化建设中旗帜鲜明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持续涵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明互鉴中,更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世界通过文化传播感知中国精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个体到民族、从国内到国际的价值升维。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路任重道远,唯有锚定文化的育人本质,方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并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精神文明报评论员)
三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城乡基层蓬勃发展。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研究制定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的整体性方案,既要发挥文明培育成风化俗作用、文明实践阵地保障作用、文明创建基础支撑作用,也要坚持系统观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形成“人人参与培育、时时可见实践、处处彰显创建”的良好局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跃升”。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城乡文明共同体,既要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又要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为抓手,着力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共绘“城乡共美、精神共富”的文明画卷。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从中汲取道德滋养;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要以选树宣传模范人物为抓手,讲好模范感人故事,弘扬模范崇高精神;要完善礼遇帮扶措施,在精神上鼓励、生活上帮扶、情感上关怀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良好环境,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锚定目标、奋发实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报评论员)
四论: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这为下一步工作擘画明确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凝聚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精神文明建设点多面广,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以组织领导为舵,切实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切实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履职、社会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体系,在方向把控、资源整合与层层落实中拧紧责任链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让“文明之舟”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主题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方法上,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在机制上,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凝聚精神文明建设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搭建平台,整合盘活各方资源,促进交流沟通;畅通渠道,让群众意愿在文明公约制定、社区治理中得以充分表达;激发动能,完善志愿者礼遇、文明积分等激励制度,使善行义举既有荣光也有回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先进典型可亲可感,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强大磁场,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精神文明报评论员) |
|
主办单位:河北区委宣传部 河北区文明办 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