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者平台·新闻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公益广告展播·看台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班级博客
 
  天津文明网 > 文明有礼 > 国学
破解那遥远的文明密码
2014-07-07 09:39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排箫

  “越王勾践”剑

  “大(天)兽御”青铜尊

  “噩侯”青铜方彝

  兽面扉棱青铜尊

  青铜鹿角立鹤

  日前,《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中,包括商代的“天兽御”青铜尊、西周的兽面扉棱提梁青铜卣、春秋的“随仲芈加”青铜鼎,以及战国青铜鹿角立鹤、越王勾践剑等国宝在内的122件(套)精美文物公开亮相。此次展览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反映湖北先秦青铜礼乐文明的文物大展,揭开了古楚地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遥远文明密码。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聚居于湖北江汉之滨。公元前15世纪,商王朝在盘龙城设立军事重镇,以此为据点向南方开拓疆土,湖北自此成为商朝南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建国,大批贵族陆续受封于江汉地区,并带来了浓郁的周文化。春秋时期,中原王朝势力衰微,楚国异军突起,势力缘汉水北上,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以楚国为核心的文化形态。进入战国时期,别具一格的楚国文化随着其疆域的扩大而迅速扩展,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楚国出土越王剑再现金戈铁马

  本次展览的开场就让人兴味盎然,古乐的现场演奏,仿佛带人走进古楚地的神秘与从容。展览中的诸多文物可以说是国之重器,于近代出土之后,都曾在考古界、历史界和艺术界引起过轰动。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展品莫过于“越王勾践”剑,这柄被当今考古学界认定为越王勾践佩剑的宝剑是一柄青铜剑,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圆形剑首顶端铸有突起的、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工艺之精巧让人惊叹。近格处剑身一面铸有错金铭文2行8字:“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二字的异体。

  在之前也有不少关于这柄青铜剑到底是否为勾践佩剑的争论,至于“越国”的剑如何到了楚国,更是众说纷纭,有“间谍说”、“陪嫁说”等各种猜测,后望山1号墓经包山楚墓竹简纪时材料论证,推定其被封入古墓的年代为公元前332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由此才进一步论证了“越王勾践”剑是楚灭越战争的战利品。

  无论如何,“越王勾践”剑确实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铸剑工艺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剑的创造者欧冶子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据说,莫邪正是欧冶子的女儿。而在此之前的吴越青铜剑器形短小,做工平平,战国晚期,由于国力的衰退,宝剑制作的精美程度大大降低。

  而楚国人对剑的崇拜与喜爱也不输吴越,楚国大夫屈原就曾在他的《楚辞·涉江》写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就是剑;陆离,则用来形容剑上的装饰斑斓绚丽,可见著冠带剑,正是当时楚国贵族的普遍装束。

  “噩侯”青铜方彝讲述青铜的传说

  如果说流传至今的“越王勾践”剑讲述着青铜时代的金戈铁马,那么在展的诸多贵族日用品更象征着权利的威仪。彝,实则为一种盛酒的器皿,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商朝晚期便开始风行。在这次展览中,就展出了一件西周早期的“噩侯”青铜方彝,是2007年在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这件方彝的器身为母口承盖,盖为单脊四坡屋顶状,上有一对鸟形钮。器肩部两侧铸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饰两层兽面纹,器盖饰兽面纹,口部饰龙纹,肩部饰火龙,足部饰龙纹。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铸有扉棱,显得极为繁复而华丽。方彝的制作难度极高,是十分珍贵的青铜艺术品。

  从这些酒具中,可以窥见先民在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工艺水平很高,“兽面扉棱青铜尊”上的纹饰除了展示了高超的技巧,也凸显了楚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审美习惯。这件青铜尊腹部饰兽面纹,足部饰龙纹,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这主要体现在兽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鼻、眉、眼较为写实,加之该器并无底纹作为衬地,更加凸显了兽面鼓张的特质。后来人们对楚地文化多以“神秘”冠之,也不稀奇了。

  除此之外,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大(天)兽御”青铜尊也在展览中出现,这件文物主要用来盛酒。这件盛酒用的著名文物因器形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被看作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25弦孔彩绘漆瑟礼乐不再雄心不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次在展的“战国早期木雕彩绘漆瑟”却没有这么多弦孔,首端岳山右侧仅平行排列25个弦孔。看来,它还没有后来的那么完善。不过,也可见并非只有青铜器能够体现古楚地的兴盛与繁荣,在展的一些乐器虽然并非青铜所铸造,也依稀显示出当年王侯庭院中的歌舞升平。其时,早已被圣人看作“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乐器也成为当时各国彰显实力和雄心的符号之一。

  展览中,还有一件战国早期的排箫,是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排箫中的一件,此件为13管,是用13根不同长短的苦竹管并列,加3个竹夹并以细索缠绕而成,一管一音。据说,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为捆扎编管的象形,或为排箫的原始形制。河南光山黄国国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箫属春秋早期,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箫实物。(撰文回振岩)

 
稿源:每日新报  编辑:谢小燕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天津师大开在五大道上的实践思政课
·“枫叶红”尽显“她力量”
·青年梦想家五四嘉年华活动圆满落幕
·青年梦想家非遗"少年说"系列活动之老城厢非遗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意式风情街上的“枫叶红”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天津宁河区:“公交婚车”闪亮出发 下一站“幸福”
·天津媒体评论:家访让孩子砸碎心爱的玩具 粗暴教育只有伤害
·天津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行榜(2024年4月)
·天津媒体评论:“食”尚天津的新演绎
·评论:“无痕旅游”是酷炫旅游风
·天津记者调查:集章打卡还需回归初衷
·天津津南区学子:为先烈英名描红 给英雄事迹增彩
·天津科技大学朱颖班:25年了,我们没有忘记!
·[视频]天津:陈敏尔赴市教委和高校调研
·市楹联学会、市诗词学会举行“庆七·一、迎国庆”主题创作座谈会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