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者平台·新闻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公益广告展播·看台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班级博客
 
  您当前的位置 :
四川有4项世界级13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2015-08-04 09:24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四川是中国西部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民族艺术种类繁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川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丰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3日,由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非遗中心联合承办的“聚焦四川非遗”全国网络媒体四川采风活动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腾讯、新浪、网易、搜狐等来自中央、各省市的50多家媒体单位、15省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将在接下来5日内,走进成都、雅安、泸州等地,对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报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4项(羌年、格萨尔、蜀锦、皮影),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522项、市(州)级1432项、县级5076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682人、市级1478人、县级4326人。川剧、蜀锦、蜀绣、绵竹年画、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羌绣等一批具有四川民族地域特色、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政府主导常态保护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今(3)日的活动中,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省政府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层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立了各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非遗专家库和非遗专家委员会,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制度化、机制化保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整合利用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盟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设立了13个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初成立了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吸引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四川省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非遗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省级财政从2007年起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项目抢救保护、传承传习、宣传展示活动。

  除此之外,四川省还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重大战略机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三年时间,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了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大型非遗场馆和以成都蜀锦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为代表的160余个各具特色的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传习所,使之成为宣传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开放拓展提升形象

  在四川省非遗宣传与形象提升方面,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国际非遗节等重大文化节会、会展活动,拓展各类平台,组织各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各类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永远定点四川、落户成都,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非遗节,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成为拉动全省文化旅游的新的亮点,成为聚集国内外非遗资源、促进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四川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平台和重要品牌,扩大提升了四川非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示了四川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新形象。国际非遗节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政府在世界非遗保护中抢占主动权,同时也表明四川以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国非遗保护中抢占制高点。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指导下,四川省各地充分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结合本地各类节庆活动和非遗民俗活动,举办了自贡恐龙灯会、凉山彝族火把节、都江堰放水节、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羌年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重大非遗活动,丰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肩负起非遗保护的社会职责,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非遗传承之路不断拓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正成为常态化的推动。非遗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共同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已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有成都市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绵竹年画社、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等7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四川省还命名了2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3个省级非遗传承传习基地。通过走非遗生产性保护之路,提升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民众、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了四川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为四川非遗保护永续传承提供了发展空间,夯实了基础。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洪涛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道德模范马芳菲原创快板《津沽大地 美丽文明》
·中国文明网评论:移风易俗 抵制高额彩礼
·陈潭秋烈士之子陈志远:相隔千里 跨越91年 与父亲“视频电话”
·[视频]电影《青年邓颖超》在津首映
·天津媒体评论:高校毕业论文须手抄 是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天津人 您有一封文明旅游倡议书 请查收
·天津河北区望海楼街道:首家24小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户昆峰里小区(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视频]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天津蓟州区别山镇:小小饺子宴 乡村治理大舞台(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中国青年报评论:该不该禁止挂床帘 先听听学生感受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