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南孙庄出了不少名人 赶紧来了解一下
2019/01/09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南孙庄村,明洪武年间建村,曾用名孙家庄、孙庄,“文革”时曾更名东方红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北郊区,由兴淀人民公社管辖。当时,因同在一个公社内还有一个村也叫孙庄,行政管理和邮递信件极易混淆,所以以金钟河为界,河南叫南孙庄,河北叫北孙庄。以后,根据行政规划为东郊区大毕庄公社南孙庄大队,行政升级后更名东丽区金钟街南孙庄村。现南孙庄常住户有2837户,8482人,除汉族外,有回族5人,耕地面积6390亩。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公里,金钟河南岸,东至西减河,西至南何庄村界,南至北环线铁路。2013年,根据东丽区整体规划要求, 90%以上的村民搬到了新市镇,住进了还迁房。

  村名的由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孙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三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姓。天津东丽区南孙庄,村里近万人,90%以上姓孙。

  南孙庄村里的孙姓人同宗同族,都是明朝人孙乐的后代。南孙庄孙氏先祖是《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后人,明朝以前居住在浙江绍兴余姚县富春山孙家滩。明朝燕王扫北时,祖先孙乐被朝廷任命为行军指挥使,奉命率领全族300多人跟随燕王北上平乱,全族人在行军经过山西洪洞县古庙大槐树时,分成三支各寻出路,其中一支跟随孙乐来到天津海河沿岸。

  由于孙乐跟随燕王扫北平乱有功,朝廷给了他入朝为官的机会,但是孙乐不愿追逐名利,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皇家见孙乐不喜功名,为奖励孙乐,赏赐给他一块“御扎龙坯”,给予他可以到处为家的特权。于是孙乐带领族人跑马圈地,沿着金钟河水草丰茂之地开荒立业。孙氏生活之处逐渐形成村落,以姓氏命名村子为孙家庄。当年在洪洞大槐树下分道扬镳的另外两支孙氏族人,其中一支落户到河北沧州望海寺孙圈子,另一支在天津宝坻县孙圈子安了家。

  传说孙家庄是先有庙,后有村。孙氏的大庙在村东南,分前殿、后殿,供奉的是道家神仙,横梁上书“大明永乐二年”六个大字。在大庙前面正南方80米处,还建有一座戏楼。戏楼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蹈德咏吟松叶珠囊徽化洽”,下联为“阖声鸣盛祥开玉烛庆时雍”。在文革时期大庙被毁,戏楼在90年代初拆除。距今200年左右,村中修建了一座老爷庙,在“大跃进”时期被拆除。

  目前,孙氏家族编订了孙氏总谱,南孙庄的孙氏家谱也收入其中。南孙庄村的祖先孙乐有两个儿子,二子又分别生了两子,村里的孙氏分成东南西北四大门,至今已传到二十多代。

  日占时期的南孙庄

  抗日战争时期,南孙庄村属于敌占区,由于村子距离市区较近,且并不是交通要道,游击队很少在此开展活动,因此南孙庄村被日军认定为治安区,没有大规模的日军驻军把守。

  在距离村子大概20里地的地方有一个炼油厂,一个日军小分队在炼油厂旁建立了哨所,负责看守炼油厂,顺便隔三岔五地到南孙庄村进行巡逻,维持村里的治安。日军小分队队长到南孙庄村巡查时,经常会把全村人聚集起来,对村民进行奴化教育。他总跟村里人讲,日本人来中国是为了帮助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村里人并不理日本小队长的那套说辞,只记得他第一次自我介绍时说他的名字叫什么“砂锅大米”,所以后来每次日本人召集开会,村里人就会说“砂锅大米”又叫人去开会啦。

  日本人为加强管理统治,在村北面老河北口建了一个岗楼,监视村民的活动。村民吃水干农活都要从此经过,日本兵强制要求村民向他们鞠躬,否则不让经过,有时还打人。只要日本人感觉到村里有八路军活动的踪迹,就会马上露出其凶恶的本质,成为杀人狂魔。

  当年,村里有户人家,有个远房的弟弟来探亲。有一天,这个青年到他家地里干活,恰巧遇到日本兵巡逻。青年在家乡总是看见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所以特别害怕,一看到有日本兵吓得撒腿就跑。日本兵从来没见过这个年轻人,觉得他十分可疑,又见到他跑,便认定他是八路,不由分说就把他抓了起来。日本兵问年轻人为什么跑,他说因为害怕,日本人不相信,坚决认为他是“八路的干活”,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打死了。

  日本的暴行激起民愤,在游击队的宣传教育下,村民们越来越认清日本人的本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抗日道路。村民孙良(曾用名孙少全)参加了宁河一带抗日的区小队并成为骨干。孙克奎、刘旭俊、孙守玉也参加了附近的抗日小分队。

  孙克文勇斗刘世彪

  抗日战争时期,广仁堂(天津的社会救助机构)有108顷土地无人耕种。广仁堂是专门收留孤儿和妇女的机构,没有种地的劳动力,但收留的老弱妇孺却需要衣食来源,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广仁堂把地分给附近南孙庄的村民去耕种,让他们一亩地交一斗高粱,用来养活那些孤儿寡母。

  当时广仁堂的土地虽然总闹水灾,但一亩地平均每年还是能收二三十斗粮食,交完广仁堂的那份还能剩不少,所以很多人愿意为广仁堂种地。同时,为了解决水患,在广仁堂种地的南孙庄村民修了沟渠,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们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其他村民见状,也都争着抢着给广仁堂种地,很快广仁堂的108顷土地都成为南孙庄村的耕地,南孙庄人逐渐掌握了这108顷土地的使用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抗日战争末期,北辰西堤头镇刘快庄的刘世彪听说南孙庄村民为广仁堂种地而发家致富,看着眼红,想抢下广仁堂的土地,然后把地租出去收租子。于是,一天刘世彪气势汹汹地来找南孙庄人争夺土地。为了虚张声势,他特意租来一辆日本汽车,雇了一个司机,带着几个打手,还在车上架上机枪。他想用这种方式把种地的庄稼人都吓跑,只要他们一离开,就能趁机把这一大片土地据为己有。老实的南孙庄村民看到刘世彪这阵势,确实被吓得够呛,赶紧跑回村里找保长商量对策。

  当时南孙庄村的保长叫孙克文(1890—1964年),此人见多识广,胆子大,有谋略,在村里很有威望。孙克文听到村民的描述后,就知道刘世彪打的是什么算盘。他清楚刘世彪此举是为了抢地,料定他不敢真的开枪伤人,于是号召村里所有男丁带上农具去跟刘世彪理论。村里的男人们很快从家里扛起锄头,抄起斧子,聚集到保长孙克文那里。孙克文顺手从地上拿起一把斧头,腰间插了一把匕首,然后领着一行人去找刘世彪。

  孙克文拿着斧头,大步流星地走在最前面,看起来威风凛凛,震慑力十足。刘世彪没想到南孙庄人不但没有被吓跑,反而还来了这么多壮劳力,心里不免有些打鼓,可还是故作强势地跟南孙庄人说:“你们赶紧离开广仁堂地界,要是再不走,我就开枪了。”孙克文根本不理会,依旧昂首阔步地往前走,村民们在保长带领下,也壮胆跟着一起前进。在离汽车还有几米的地方,孙克文停下来甩了甩大褂,紧了紧腰带,然后直奔汽车,一边抡起斧头,一边跟村民们说“砸”,后面的村民立马拿起农具准备砸车。刘世彪一听要砸车,当时就急了,他带的几个手下赶紧扑到汽车前面拦住孙克文等人。可是刘世彪只有几个人,哪能拦得住那么多人,刘世彪心里一急,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央求孙克文:“您可千万别砸汽车,汽车是租的,砸坏了我可赔不起。”

  孙克文一看刘世彪软了下来,叫乡亲们先停下来,但是为了让刘世彪彻底断掉抢地的念头,还是决定教训教训他。孙克文放下斧头,走到刘世彪跟前,二话没说从腰间掏出匕首在刘世彪腿上捅了三刀。刘世彪还没反应过来,就见自己的大腿上鲜血直流,吓得直哆嗦,疼得直叫唤,赶紧叫人把他扶到车上,让司机开车送他去包扎。孙克文见刘世彪要走,一把拽住他的衣领:“你还要管理权吗?”刘世彪急忙回答:“不要了,不要了,我再也不敢要了!”说完便仓皇而逃。

  孙克文不但遇事替老百姓做主。在当时村子里有两台老式压把救火机,是用人压水的那种,凡是村里及附近村哪里着了火,孙克文就组织年轻小伙去灭火,因此他本人口碑不错。有一次,范庄村着了大火没法扑灭。范庄村的保长急忙跑来求援,孙克文二话没说立即组织了村里几十个青壮年小伙抬着救火机奔向十几里以外的范庄灭火。当时孙庄救火队在十里八村十分有名。

  省议员孙兆义

  南孙庄出了不少名人,有国际冶炼专家孙治群,铁三院的总工程师、坦赞铁路的设计者孙治英,河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孙延龄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里还出过一个省议员,叫孙兆义。

  孙兆义(1871—1928年),号炳衡,个子非常高,大约有1.9米以上,那个年头1.9米的个子在人群中非常显眼。他不只个子高,脑袋也特别大,人们都说他的头有一般人两个那么大。不仅如此,孙兆义的五官长得也非常突出,看起来就像外国人,所以村里人给他起个外号叫“大毛子”。在当省议员之前,孙兆义哥三个为了生计一起去闯关东。由于劳疾其他哥俩病死在东北,后孙兆义自己回来做起了生意。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世道很乱,孙兆义做买卖时经常外出,为了防身,他托人买了一把手枪防身。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孙兆义进城做生意,走在路上听人说省府里面要选举省议员,只要符合年龄、户籍等基本要求就可以报名参加,成为候选人。孙兆义一听当省议员不需要参加考试,也不用花钱打点,便决定试试。他来到省政府,登记成为一名省议员候选人。回到村里,逢人就说自己现在是省议员候选人,很快就能当上省议员了。人们都不信他,只当他是在吹牛。

  选举的当天,他特意梳洗打扮一番,穿上最好的衣服,容光焕发地来到省政府。孙兆义仗着自己长得人高马大和身上的防身家伙,争得了省议员的职务。

  孙兆义当上省议员,算是出人头地了,慢慢地有了些钱,盖了一座青砖瓦房,在村里风光无限。孙兆义的房子是当时村里唯一的青砖瓦房,富丽堂皇,让人羡慕。

  孙兆义当上省议员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当时,村民吃的都是河里挑的水,所以总是生病。为了改善村民吃水的问题,孙兆义自己掏钱在村东南为村民打了一眼水井。后来,村民吃上了干净的井水,因水而生病的问题解决了。他对本村的村民尤为照顾。村里人无论谁受了委屈,去找他做主,他都会管。孙兆义在村里百姓中的口碑相当好,在民国时期的条河一带(今金钟河一带),他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养老院里欢乐多 众人高唱社会主义好
·天津非遗少年说
·探访天津黄河医院安宁疗护病房:让生命留爱不留憾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新报为外卖哥肖明颁发特别奖
·送餐途中灭火 外卖有了“英雄味道”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三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视频、评论合集)
·赵睿:天津早点宇宙(每日新报“城市特质·津味食光”特刊)
·天津宁河区大北涧沽镇独立村:道德评议会 文明好推手(十项行动·基层治理在行动)
·文明网评|让生动文明实践引领时代新风造就时代新人
·统计调查:书香天津建设成效显著 全民阅读氛围愈趋浓厚
·[视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团来津考察
·天津打造演唱会友好型城市 化流量为“留量”
·天津人 今日谷雨 “文明墨水儿”节气海报已送达 快来收集
·[视频]天津召开盘活存量工作交流推进会
·“爱天津 海河行”传播海河文化——青年梦想家志愿者在行动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