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身边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网 >> 精神建设进行时 >> 工作传真 >> 全市
天津市委党校孙明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价值蕴涵和实践指向
2023/09/22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作者简介:孙明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天津 300191)。  

  〔摘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文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本质,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壤,形成于百年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发展于适应世界变局演进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大同目标的必由之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着力在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上下功夫,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也是追求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崇高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意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及其正在塑造的文化新形态,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视角看,就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学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蕴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对于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主动选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具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本质,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壤,形成于百年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发展于适应世界变局演进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选择。

  (一)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本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这两个文明的具体历史统一构成了特定的文明社会和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奠定了科学的理论根基。第一,深刻阐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整个精神生活,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于精神文明而言,物质文明具有基础性作用。但这并不否认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物质存在方式的“始因”作用,“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起作用”。第二,深刻阐明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通过废除私有制,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社会化生产,保证社会全体成员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第三,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具有精神文明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属性,比如“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质言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运动,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深刻把握。

  (二)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壤

  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且还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是生长于中华大地的现代化,是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持,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向往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把人的精神升华放在物质追求之上。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丰富思想、精神和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政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气质,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小康社会”是具有浓厚中华文明底蕴的概念,邓小平用这一概念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天下大同”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天下观,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

  (三)形成于百年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政党。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党在文化领域的使命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将同时迎来“经济建设的高潮”和“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华民族“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先后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二大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的论断,将其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022年8月,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完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大论断。新时代十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提升。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是新时代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升华。

  (四)发展于适应世界变局演进的时代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是这个国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的结果。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体现为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新时代的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追求现代化的实践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具有许多值得他国借鉴与参考的经验。与此同时,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塑造力还相对不足,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年轻一代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围绕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日趋激烈。面对驳杂的国际话语环境和多元社会思潮,力图冲破西方拜物主义、逆全球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突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就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另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的伟大事业,必然会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必然会在此过程中遇到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只有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适应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趋势的深刻洞察。

  二、 崇高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蕴涵

  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对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大同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强国建设的基本内容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高级化的过程,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地位,把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一起确立为“四个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正本清源、返本开新中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激发了全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当前,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文化自觉和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彰显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具体擘画,明确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具体目标。到那时,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将以富强中国和文化中国交相辉映的姿态雄踞在世界的东方。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历史进程,也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可以被天灾、战乱甚至偶发事件等迅速摧毁,但精神文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与传承性,而且越是在危难关头,越能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鸦片战争以来,因为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从所谓“天朝上国”跌落成任列强宰割的“鱼肉”,中国人对物质领域追赶世界步伐的渴望极为强烈。同时,精神领域的“警钟”也长鸣于耳。一些西方国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日益暴露出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先进的中国人从没放弃探索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也是民族精神与价值得以重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从“文明蒙尘”的劫难岁月到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必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持续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在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

  追求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建设精神文明是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人民幸福既是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礼节、明荣辱,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物的全面丰富是现代化的本然内涵和追逐目标,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本质和价值旨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和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铸就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支撑起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从百年前任人宰割、仰人鼻息,到新时代自信自强、平视世界,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全社会充满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越感官、质量等功能价值的满足,过渡到有品质、有态度、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充满设计、创意和情感的美感体验,开始探索有内涵、有价值、有信仰的理念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精神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助力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早在2500年前,世界各大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从人类发展史看,“两个文明”总是在互相适应中发展,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古国,还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古代中国的盛世时期,都既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会自然发生,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同时,社会发展也经常面对消极观念的蚕食、低级趣味的污染、价值观的分歧冲突,以及质疑理性、否定道德等冲击。西方早期的现代化,既存在着贫富的两极分化,也存在着肯定主体性与物对人进行统治的悖论。今天,西方国家日益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资本主义制度以资为本,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物质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更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世界大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在全球形成价值共识和伦理共识,寻求一条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实现全人类共生共荣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为全球提供了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找到了各国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破解人类难题、创造光明未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世界各国再次呼吁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提供深层次的目标愿景。展望未来,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将为世界大同开创更美好的前景:各大文明薪火相传、接续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遍地林立,人类精神文明的天空星光灿烂。

  三、担当使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实践指向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全面落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物质力量、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一)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意识形态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碰撞激荡的发展态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破立并举和激浊扬清,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大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新征程上,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要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牢牢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战场的主动权,唱响网上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推动建设网络精神文明。

  (二)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内核和高度凝练,是最能反映主流意识形态根本性质的理念形式,因而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承诺,涵盖了对于人的尊重与关爱、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指导性,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凝聚社会各方的意志和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独特精神支柱;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着力在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上下功夫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踏上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社会文明程度从生存层面的突破进入生活境界的探索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深刻把握全社会文明程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提出的重大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文化建设与以文化人有机统一、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机统一,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要注重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将他律性的外在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身意志约束和内在认知品格,筑牢社会文明进步、团结和谐的道德基石,构建真善美的道德常性和伦理秩序;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四)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立场和动力所在,人民的需求和向往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和标准。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客观要求,是引领和激励人民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近平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引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优质精神文化食粮的期盼更加凸显,这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部署,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倾情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要把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汇聚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强大力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华文明进入新时代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当代形式,内在地要求构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现代化、新现代性和新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这一重要论断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是着眼于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提出的重要论断和时代课题,打破并超越了“现代—传统”二元对立的现代化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传统是与现实共生的有机体,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既坚持又发展传统的过程。新征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坚持固本培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激活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规划和未来构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阐释与有效传播,完成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不断丰富中华文化思想的世界内涵,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传播力,以巩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与多元思潮盛行中立足的根基。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打开天津志愿服务网

 
稿源:孙明增  编辑:刘睿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第八季“让爱扬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圆满结束
·入户理发成"副业" 陪伴聊天是冬日里的温暖主流
·弘扬雷锋精神 剪报快乐人生
·南开区向阳路街昔阳里社区:共建单位进社区 服务居民形式多
·津沽大地劲吹志愿助老风
·人人学习好人 人人争做好人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蓟州区庆丰村“小探头”成乡村“智”理好帮手
·红桥区河怡花园社区引入社会资源 巧解社区琐事
·人民日报评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天津日报评论:创新的“主角”是企业
·天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文明中国”天津行:骑行天津 观文明靓色
·“蒲公英”志愿服务擦亮电力营服“匠心服务名片”
·“水产界的袁隆平”金万昆追悼会在宁河举行
·天津市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创新的“主角”是企业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