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身边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网 >> 精神建设进行时 >> 工作传真 >> 全市
逝者可被AI“复活” 未来会怎样?来看天津记者调查
2024/04/11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当下,最热门的科技和生活话题当属人工智能(AI)了。

  清明节,本来是一个追忆亲人、表达怀念的节日,在我国有上千年的传统,与数字时代、互联网世界的联系原本并不大。然而,近期有市民在网络上发现,不少商家正在开展一项“AI复活亲人”的业务,收费9.9元至298元不等。网民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亲人的音频,就可以得到亲人开口说话的一段短视频。如果素材足够丰富,还能够得到“眨眼”“微笑”等表情,以及动作和背景等个性化要求,甚至能和亲人跨越时空直接对话。

  业内人士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用AI“复活”亲人并不算难事。文字转音频、音频提取制作、图片转视频、背景变换等技术和应用工具近两年都在不断推出,效果越来越精细、逼真。只是,这样的技术应用在“复活亲人”方面,会让人有“越界”和“不尊重逝者”的感觉,也会带来伦理争议和法律方面的风险。无论如何,AI“复活”技术的走红一下子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技术如何向善?应用边界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理性对待和探讨。

  数字生命

  本市和平区创业者柳茜(化名)经营着一家摄影工作室,也就是老一辈人印象里的照相馆。两三年前,柳茜发现,拍证件照的人越来越少,拍复古照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柳茜和几个合伙人商议,决定搭建一个复古风的摄影棚,专门用于拍摄复古照。

  摄影棚里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家具,桌子上摆放着当时的搪瓷杯和电风扇、手摇电话机等道具。这一摄影项目受到了很多怀旧人群的关注,不少市民前去拍摄照片,追忆旧时的岁月。

  前几年,有客户向柳茜提出,是否做“老照片修复”的业务,家里的老照片经过时间的洗礼,颜色褪去,面部已模糊不清,害怕随着时间流逝,照片的质量会进一步变差,想尽快加以修复还原。这样的客户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上。遇到这样的客户,柳茜会热心帮忙,一般也不收费。

  她通过图片编辑软件和最新的应用工具,试着帮一位客户修复了老照片。当老人拿到照片、看到黑白照片有了淡黄的色彩,亲人的容貌更加清晰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时候,柳茜觉得很欣慰。在老龄化的时代,为中老年人做照片修复,帮助他们留住往日的记忆,很是温暖人心,因而特别有意义。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柳茜关注到网络上的一些商家推出了“AI复活亲人”的项目。有网络商家直接联系她,建议她做天津的线下代理,发展本地客户,在收取加盟费3万元后,可以开放软件的端口,供本地摄影师和视频编辑使用。

  柳茜感觉到这项业务可能有一定的商业前景,但加盟代理模式不太适合市场情况。她也询问了一些中老年人,有人已经在网络上做过这项业务,做好的产品仅仅是一段20秒的短视频,质量并不高。复活的亲人没有面部表情和动作,只是说了一段问候的话。“我只是拿到了一个复制的数字亲人,打开短视频听三遍就不想再听了,后来删除了这个短视频。”一位老年人透露。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浏览发现,近期部分商家推出的AI复活亲人服务项目流量明显提升,有数据显示,已有商家做出了超过600单的业务。

  有一家店铺称,他们可以提供“修复老照片+让照片动起来”“照片开口说话”的服务,收费10元至520元不等。记者咨询了其中的一家店铺,客服人员表示,只需要提供一张亲人的面部照片,就能让嘴巴眼睛动起来,并可以让他(她)说出你想听的话。还有商家称,因涉及法律方面的风险,目前只能做老人的说话视频,不能做眨眼、摇头、点头、张嘴等涉及人脸识别的动作。

  记者注意到,复活亲人实现聊天互动的功能,技术上可能要复杂一些,收费也更高。一位商家解释,和亲人聊天互动,会用到ChatGPT或相关软件,根据逝者生前习惯训练语言模型,所需的数据和素材要多出很多,时间也比较长。

  柳茜也在关注着这一项目的发展趋势,她经过调查后做出判断,“AI复活”和此前的数字人直播、虚拟人直播很类似,也是当前的生成式AI的一个应用。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内容,再逐步将这些不同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再见一面

  近日,著名音乐人包小柏表示,经过反复尝试、训练后,他如愿复刻出了“数字女儿 ”,可以与之即时回应对话。他因此发出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亲人的表达方式。”有网友表示,也愿意去试着复活逝去的亲人,这是AI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据了解,包小柏是业内知名音乐人,女儿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包小柏曾为女儿捐献骨髓,但不幸的是,手术失败了,女儿于2021年去世。

  从2022年开始,包小柏钻研AI技术,并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希望用科技重现女儿的声音及影像,“我要给她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声音,让她在美轮美奂的数字世界里继续生存下去。”

  包小柏透露,经过反复尝试训练后,已如愿用AI复刻出了“数字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前阵子老婆生日时,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有人问他,“你知道这不是真实的吗?”包小柏表示,他其实不在乎,他真的很想念他女儿,所以才会做这一切。

  去年清明节,B站UP主“吴伍六”用AI工具还原了已故的奶奶,并和奶奶对话。“吴伍六”是一位上海的“00后”视觉设计师,他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并和奶奶进行了对话。

  视频里,“奶奶”讲着湖北的方言,头发花白,像她生前一样“唠叨”。光看表情,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当“吴伍六”问奶奶生前和他爸打电话时说了些什么,这位AI奶奶对答如流:“我和他说别喝酒、要节约、别打牌。”

  当吴伍六问奶奶过年的东西买了吗?“奶奶”用湖北方言开心地说:“买了两壶油,榨得很香啊!”

  因为非常思念奶奶,吴伍六和“奶奶”聊了很多,比如升职加薪,比如最近的身体状况。他说的每一句话,“奶奶”都会仔细聆听,或是点头,或是眨眼,一一给予回应,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吴伍六”介绍,他明白,屏幕前所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影像,“但怎么说呢,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

  本市河西区的一位大学教师付先生介绍,他头脑里首次有“数字永生”概念是在电影《流浪地球2》里,他在电影院的屏幕前看到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工作者想让逝去的女儿在数字世界里再度“复活”,当女儿的影像重新出现时,这位科学工作者坐在屏幕前泣不成声,付先生也是感动得满眼泪花。

  付先生有一个儿子,10多年前到海外留学,不幸罹患重疾而离世。此后,他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想到儿子,他都特别伤心。在了解“数字生命”的概念和技术后,付先生立即整理儿子留下来的所有影像资料和语音资料,甚至还有儿子上中学时留下的作文本和日记本。“儿子生前是一位视频创作者,电脑里留下了很多资料,我会将这些文字、语音、视频资料提交给人工智能工具。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能看到数字虚拟儿子,相当于再见亲人一面。”付先生表示。

  生命硬盘

  据悉,当前,已有传统的殡葬机构涉足数字殡葬和科技殡葬。在浙江安贤园“无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 展厅面积有200余平方米,目前配置了多项沉浸式数字技术、270度全息环绕宽幕、终端可视化交互、AI智能管家等科技手段,集个性化告别仪式、AI人工智能、疗愈祈福、纪念日追思等一系列服务功能于一体。

  去年,该墓园给一位生态葬的老奶奶复原了形象,因为老奶奶的音频很少并且不清楚,所以没有做对话。安贤园工作人员表示,此后有少数客户咨询过这项“复活”业务,他们有的是因为思念亲人,或亲人刚去世而无法走出来的情况。一位殡葬业人士指出,数字复活逝者也能起到疗愈和抚慰的作用,能在清明节让生者对逝者更好地表达思念。

  某殡葬行业上市公司在北京有公墓项目,该公司两年前提出了“AI+殡葬”的概念,并曾经在一次活动上复活了知名文化学者曹景行先生。该墓园也在去年征集数字生命体验者,推出数字礼祭服务。

  北京市某墓地的数字墓园已向市民试点开放。与传统墓地不同的是,埋葬在这里的人们不再讲究入土为安、坟头立碑,而是以一小块电子屏幕作为“数字墓碑”。在这块墓碑上,除了逝者的姓名与生卒年月外,还能由其意愿,添加个人语录、人生相册甚至微电影等元素。这些多媒体的内容在屏幕上滚动播放,没有时长限制。“逝者生前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其人生财富和经历都可以记录在数字墓碑里。”工作人员介绍说。

  本市一位殡葬行业从业者透露,随着人工智能复活亲人技术的推进,这些数字墓碑上未来播放和呈现的可能是数字亲人的影像,能有面部表情,能与生者对话,真正实现音容宛在、数字永生。到那时,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将更具数字感和科技感,也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现实和虚幻的边界正在模糊,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讨论生与死的界限,探索生命的不同载体和表现形式。有学者认为,在数字时代,生命的载体已由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发展和进化,每一个生命的身体特征,如声音、指纹、面貌、身高、头发等都可以数字化,其思维方式和精神灵魂也可以被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和训练出来,并保存在硬盘或者芯片里成为数字生命。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得到发展,再将数字生命装载到机器人的大脑中,这样,生命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永生。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AI复活生成数字人技术的推进,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泄露、AI诈骗等法律风险事件也随之出现,并催生出了巨大的灰色地带。对此,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数字人备案系统,去年8月正式开始实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今年3月1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也从多个维度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具体到AI复活技术,创作者或者使用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记者 李吉森)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打开天津志愿服务网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刘卓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青年梦想家五四嘉年华活动圆满落幕
·青年梦想家非遗"少年说"系列活动之老城厢非遗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意式风情街上的“枫叶红”
·好人工作室继续履行承诺 让老人“顶上生辉”
·“党建+共建” 用劳动汗水致敬劳动节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天津媒体评论:这些书店为什么“红”
·天津媒体评论:为一场演出 奔赴一座城
·天津媒体评论:空包的不仅是外卖 还有良心
·天津媒体评论:拍照岂能争当“犯罪嫌疑人”
·中国文明网评论:文明实践电视专题片“值得看”
·中国文明网评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起来
·天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五一赞歌
·[视频]天津:陈敏尔赴河西区调研
·天津媒体评论:让景于客 为城市旅游添彩
·天津西青区精武镇:“拾荒慢跑”解锁文明新姿势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