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身边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网 >> 精神建设进行时 >> 工作传真 >> 全市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天津市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2024/04/23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按照中国文明网通知要求,天津市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天津市候选人名单,现对其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4年4月23日—4月29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请以电话形式向天津市文明办反映。

  监督电话:022-83606253

  天津市文明办

  2024年4月23日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天津市候选人建议人选

  助人为乐类:

91岁退伍老兵志愿宣讲38年 传承红色基因

  杜志荣,男,汉族,1933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文明先锋”宣讲团成员,和平区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传统教育分团团长。离休38年,他为青少年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开展革命教育近2500场,受众达20余万人次。2019年,他作为志愿者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曾获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赤心向党,退伍老兵义务宣讲

  离休后的杜志荣偶然发现,许多青少年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多,他主动联系社区,表达了要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讲给孩子们听的愿望。这一讲就坚持了38年,从为国戍边疆讲到屯垦万亩良田,从高原的风霜雨雪讲到戈壁的酷热荒凉……杜志荣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们听,带他们感受和平时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每次宣讲,杜志荣都会给孩子们留出提问的时间,还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特点,自制一些小卡片、小物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022年,在第二南开学校西藏班的宣讲后,一位来自西藏的学生被老人在阿里的奋斗经历所打动,她激动地说:“以后我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像杜爷爷一样为建设美丽繁荣的西藏贡献自己的青春。”

  38年来,杜志荣的足迹遍布和平区乃至天津市各社区、学校、军营、机关。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每次宣讲都不收任何报酬。近些年,主办方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提出接送他,他都会严词拒绝。每次宣讲,他都穿着洗到泛白的绿军装,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2021年,杜志荣搬到近郊的新房子,以前10分钟的路程,如今要骑一个小时,骑不动了他就坐公交、自费打车,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言犹在耳,耄耋老人再起航

  2019年1月,86岁的杜志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总书记的嘱托令他心潮澎湃,握着总书记的手,他暗下决心,“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爱党爱国的种子种在更多孩子们的心里”。

  2022年7月,90岁的杜志荣不小心摔倒磕破了头,缝了7针,儿子“下令”他一个月不要出门。可他说,自己已经答应了后天四平东道小学的活动,无论如何也要参加。第三天,他用帽子遮住了纱布,坚持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举行升国旗仪式,又到吉鸿昌烈士纪念馆,给孩子们讲烈士的英雄故事。

  虽然年事已高,但面对宣讲的邀约,杜志荣几乎来者不拒,甚至一天之内讲了4场。5年来,杜志荣作为和平区“文明先锋”宣讲团成员,参与了“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汇”、党的二十大等多项主题宣讲,给孩子们讲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讲中国革命历史,讲改革开放40余年的巨大变化,成为孩子们心中最亲近的“杜爷爷”。

  薪火相传,成立志愿宣讲工作室

  杜志荣不断拓展宣讲方式,创新活动形式,他把身边志同道合的“五老”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杜志荣工作室”。

  这群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们在杜志荣的感召下,投身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今年63岁的退休党员孙保才,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一次,他陪孙子参加宣讲活动,听了杜志荣的讲解,对中国几十年来的变化深有感触。2023年4月,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加入工作室,也成了一名基层宣讲员。

  杜志荣工作室相继建立了“五老宣讲阵地”“雷锋中队”“张思德中队”“黄继光中队”,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增强孩子们爱国爱党情怀。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工作室在新疆路、宁夏路、林泉社区等7个社区成立了“流动花朵”小课堂,关注随迁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如今,杜志荣已年逾九十,但他依然活跃在志愿宣讲的舞台上,他说要用余生把党的故事讲给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年记者用志愿服务擦亮青春底色

  袁鸿飞,男,汉族,1990年9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宝坻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宝坻区宝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宝坻区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理事长、天津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管理服务中心理事长。现拥有各类志愿服务队31支,骨干志愿者4900余名,组织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500余场次,累计带动28万余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曾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文明单位”。

  3.4万张车票 帮助农民工温暖返乡

  2014年12月,手机购票软件还不发达,尽管电脑网络订票已经普及,但很多农民工都不会用,常面临买票难题。袁鸿飞发动身边7名“90”后,组织发起“爱满回家路,网上订票我帮您”公益活动,义务帮助农民工通过网络代购春运返乡火车票,让农民工不再为购买车票犯愁。有人担心交了钱,对方会“跑路”。面对这种顾虑,袁鸿飞决定自己凑钱先行全额垫付,等农民工亲手拿到票再付钱。3个月后,6900张火车票全部就位。“今年过年终于可以和家人团圆了,有你们真好!”当时已有8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王志文手里捏着车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农民工知道这项无偿服务,帮助更多人订到返乡车票,袁鸿飞和青年志愿者自费印制3万份宣传单和海报,深入企业、工地、居住区发放,越来越多热心人士参与其中,义务订票队志愿者的人数也从当初的7人增加到了230余人。

  这些年来,“一家亲”的志愿者累计为农民工订票3.4万余张,累计滚动垫付票款480余万元,涉及全国19个省市的300多个城市,至少帮助了2万个家庭春节实现团圆。未出现一起“取到票不还钱”现象,爱心与诚信交汇出的这股暖流,温暖着很多人的心田。

  致力公益事业 开创民间志愿服务先河

  2015年底,在义务订票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袁鸿飞组建民办非企业“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将最初的一张火车票延伸到帮孤助残、扶贫济困、爱心献血、文明出行、科普宣传、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志愿者队伍从成立时的7个人发展到目前拥有31支志愿服务队,骨干志愿者超过4900人的庞大队伍。

  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成立以来,组建了天津市首家“公益闲物送人收发中心”,为山区送去了30余万件爱心物资;暖冬行动为37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去棉服新鞋;筹集80余万元帮助患病儿童和400余名残疾儿童完成“微心愿”;筹集10万余元筹建了全市第一家公益性亲子图书屋,将志愿服务延伸到了社区;每周六日以及节假日,组织志愿者到医院提供导诊、咨询服务……一桩桩、一件件,温暖着天津这座城,累计有25万余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服务时长累计超过40万余小时。

  2021年底,袁鸿飞又发起成立了宝坻区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宝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实现了“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也实现了宝坻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零”的突破,填补了宝坻区专业社会服务的空白。

  集聚社会力量 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省永登县、武山县地处甘肃中部,曾经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自天津市宝坻区与这两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后,袁鸿飞带领志愿者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多次前往永登县、武山县开展“为爱筑梦,山区孤儿圆梦”“疫情防控援助”“救助患病贫困学子”“援建乡村小学爱心图书屋”等多项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

  袁鸿飞带领志愿者们先后筹集20万元与山区的122名贫困孤儿开启了“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亲”之路,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大山里的贫困孤儿享受关爱、不再孤单;筹集近30万元与山区的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象,围绕志愿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公益活动,帮助山区群众脱贫;为永登县、武山县54所乡村小学筹集价值223万元的中小学课外图书,援建爱心阅览室114个,让受援地区的孩子们有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受阅读快乐的好场所。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袁鸿飞说,他会继续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让爱和奉献持续传递。

“红绿灯爷爷”用心守护孩子上学路

  张树兰,男,汉族,1948年8月生,中共党员,华新街顶秀欣园社区居民,也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退休后,他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治安巡逻、文明站岗等志愿服务活动。他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坚持志愿疏导交通三年多,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张爷爷”。

  志愿疏导交通 守护孩子上学路

  每天清晨7点,在东丽区华新实验学校门前的斑马线上,都会准时出现一位疏导交通的白发老人,学校老师和家长、孩子们看到老人,都会笑着说一声:“张爷爷辛苦了!”老人名叫张树兰,今年76岁。近4年来,他成为学校门前斑马线上旁的红绿灯,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风雨无阻。

  东丽区华新实验学校北门外的华七道两侧,有顶秀欣园、名都花园、华丰家园、天欣花园等多个大型居民小区出入口,周围还有多家银行、市场。此外,多条公交线路和企业班车线路都经过这里,交通繁忙。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进站停靠的公交车和班车,汇聚在一起,在马路上排起长龙。张树兰的家,就在华七道北侧的顶秀欣园小区。他家所在的楼栋,距离华七道只有几十米。每天早上,张树兰站在窗前,总能看见多个方向的汽车汇聚到华新实验学校门前,导致道路十分拥堵,乱成一锅粥。

  2020年5月的一天,热心的张树兰坐不住了,开始每天早晨来到学校门前,当起了义务交通疏导员。为了疏导交通时有“威信”,他还特意穿上社区志愿者的红马甲。“最初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们安全进校门,孩子上学别迟到,家长上班别迟到,让学校门前不那么堵。”张树兰说,他是个有54年党龄的老党员,应该为大家做这些事。这天一早,气温达到零下5度。张树兰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和红袖章,又站到了学校门前的斑马线上。“您好,请您送完孩子抓紧驶离。”“您好,请您不要把车停在马路中间。”“请您先停一下,让旁边的车开走您再走。”张树兰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在学校门前响起。他一边劝导驾车的家长们,一边比划着交通手势,看起来特别专业。这些手势,都是他在大街上向交警“偷学”的。

  “孩子们不要着急,排好队跟着我一起走。”马路对面,七八个孩子站成一队,在张树兰的组织下,等待着一起过马路。然后,只见张树兰踢着正步走到马路中央,一个标准的行进间转身后,向路上行驶的汽车做了一个停止手势。当车辆纷纷停下后,他向司机们敬了个礼。“来,孩子们排成一队,走斑马线快速通过。”张树兰站在孩子们身旁,张开手臂,守护着孩子们。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部分家长和路过的司机不听指挥,觉得他多管闲事。但是慢慢的,大家看到张大爷如此坚持,都特别配合,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也好多了。”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老人让人又感动又敬佩。

  风雨兼程四载 做身边人榜样

  四年来,不少孩子毕业了,张树兰的白发越来越多,行动也不如以前灵活,但不变的是他洪亮的嗓音,还有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如今,很多家长看到张树兰,就会让孩子自己下车,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我也不用费劲找地方停车了,看到孩子站在张爷爷身旁就放心了,我开车就去上班。”一位家长说。

  家长们也提醒张树兰,让他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是张树兰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当过兵,也参加过防汛救灾,我的身体可硬呢!”原来,张树兰带给身边人的感动,不仅仅是在学校门口疏导交通。

  心无旁骛投身社区志愿

  张树兰不仅是社区志愿者,也是一名居民代表,他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积极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清理社区卫生总能看见张树兰的身影。楼内居民的大事小事张树兰都很上心,楼道灯不亮了,他自费买灯泡自己更换;楼道内杂物堆积了,他亲自入户劝说居民清理;雨雪天气楼道门口总是积水结冰,张树兰二话不说拿起铁锹号召大家一起除雪;在创文创卫工作中他主动维护网格内卫生,进行文明劝导,宣传垃圾分类。尽管他已七十多岁高龄,但干起活来丝毫不差年轻人,他没有一丝犹豫和退缩,一心只想为社区多出个人,多出把力。他以最坚决的态度投身社区建设,与年轻志愿者共同经历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

  参军时,张树兰多次立功;退休前,在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的张树兰,参加过1998年特大洪水等多次抗洪救灾任务,还为天津防汛工作做出杰出贡献。如今,面对身边人的赞扬,张树兰总是笑着说:“我是退伍军人,是党员,为大家作贡献是应该的!”

  见义勇为类:

热心村民河中救起祖孙俩

  郭长起,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青区大寺镇北里八口村村民。2023年7月13日14时许,郭长起发现家附近的卫津河里有祖孙两人先后落水,千钧一发之际,郭长起全力奔跑到落水地点,毫不犹豫跳到了河中将两人救到岸边,夫妻配合将两名落水者救了上来。荣登中央政法委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发现险情

  2023年7月13日14时许,53岁的郭长起和爱人王忠香带着小孙子到大寺镇龙津园小区附近的卫津河河边绿地里捡蜗牛。突然,王忠香看到20余米外的卫津河中有一个孩子正在水中挣扎。“孩子就在水里扑腾,已经叫喊不出来,水很快就没过了头。”回忆起当时惊险的一幕,王忠香至今仍心有余悸。

  “你快看,有个孩子落水了!快去救人。”王忠香焦急地对郭长起说。郭长起顺着妻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孩子还在拼命挣扎,而孩子的姥姥为了救外孙也跳入河中,但由于老人不会游泳,呛了几口水后也开始在水中挣扎。

  由于前一天刚刚下完雨,河水变深变宽,最深处已达3米,水流也较往常湍急,落水儿童已经被水流推远,漂到了河道中央,情况十分危急。

  英勇救人

  千钧一发之际,郭长起飞奔过去,一跃跳入水中。由于落水儿童的姥姥距离岸边不远,郭长起一把抓住老人的衣服,先将老人拉上岸。随后,他又一头扎进水中,向落水儿童飞速游去。

  “当时孩子的体力已接近透支,水已没过他的头顶,水面上只剩下双手。”郭长起快速游到落水儿童身边,在水中抓起孩子的一只脚,反身向岸边奋力游去,很快将落水儿童拉到岸边。

  然而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岸边护坡十分湿滑,水面下的护坡上也都是青苔,郭长起的双脚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支撑点。最终,他将一只脚卡在水面下护坡的窟窿上,奋力将落水儿童举上岸。由于救助及时,落水的祖孙俩只是受到惊吓,身体均无大碍。

  此时的郭长起已经体力透支,被王忠香拉上岸后,才发现自己的腿和脚已被河坡上锋利的石头划破,脚趾也被割下一块肉。

  良好家风

  事后,落水祖孙的家属登门感谢郭长起的救命之恩。“这点伤不叫事儿,谁遇到了都会这么做,孩子和老人没事就好。”面对家属的感谢,郭长起谦虚地说。

  “我爷爷跳河救了两个人,太厉害啦!我得向爷爷学习!”目睹郭长起救人全过程的小孙子骄傲地向爸爸妈妈描述起当时的情景,爷爷的英勇举动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见义勇为的种子。

  其实,这已不是郭家人第一次见义勇为。2020年4月5日凌晨,一名醉酒男子在河边行走时不慎落水,郭长起的哥哥郭长洪当时正在小区门口值守,他与同伴孙学礼、曹建家合力将醉酒男子从河中救出,挽救了一条生命。

民营企业经理路遇事故 在燃烧的车中救出两人

  孙明胜,男,汉族,1973年10月生,天津市方园大地油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24年2月18日下午,孙明胜驾车途经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沧保路兴村路段时,看见一辆面包车撞在树上,面包车冒出滚滚黑烟,车内火势逐渐增大,车里还有人未及时撤离,急需救援。孙明胜立即停车施救,把司机从驾驶室拖拽下来,车厢里的另外一个人自行拉开车门,晕倒在着火的面包车旁,面包车随时有爆炸的风险。孙明胜连拉带拽将两个人带到安全地段,在路过人员的帮助下将两人抬到自己车上送往医院救治。荣登中央政法委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一桩善举挽救两个家庭

  2024年2月18日,孙明胜去沧州河间洽谈业务途经沧保路兴村段时他与司机发现一辆银白色面包车发生车祸车子撞到路边树上冒出阵阵黑烟,车上人员被困,形势危急。

  见状,孙明胜没有多想立即下车跑向出事车辆,一把拉开驾驶室车门,将司机高某拽出车外,又冒着浓烟把后座已经昏迷的张某拉出车外。车内火势愈加猛烈,孙明胜救人过程中手被灼伤,但顾不上疼痛,他急忙将车内被困人员拖拽至离车更远的路边。当时下着小雨,孙明胜见张某衣着单薄,他又急忙将外套脱下铺在湿漉漉的地上并扶张某躺下。两分多钟后,火势便已经发展到无法控制。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孙明胜也心有余悸,如果再慢一会儿后果真不堪设想。此时,其他路过人员纷纷停车过来帮忙,孙明胜与大家一起将张某抬上自己的车。据张某回忆,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已经身处孙明胜的车上,正在前往沧州河间市人民医院的途中,准备做进一步检查。

  原来,司机高某和张某是朋友,都是沧州河间市故仙镇前辛庄村人。两人原本打算一起开车去保定,车辆行驶至河间市兴村镇路段时司机高某发现车辆后座突然起火,他看着在后座睡着的朋友,不知所措的他在紧张之下不慎将车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着急灭火的高某顾不上解开安全带,随手拿起车上的东西使劲拍打着车后座的火苗。受到车辆撞击的冲力,高某的朋友一下子醒了,发现眼前全是烟雾,自己也浑身瘫软找不到车门。危急时刻,幸好孙明胜将车门打开把他们拉了出来。“要是再晚1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高某和张某仍心有余悸。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事后,孙明胜又陪同高某和张某回到事故现场做善后处理。细心的孙明胜看到张某头发被烧了一片,自掏腰包让司机带张某去理发:“别着急回家,吓着媳妇,去理理发,我掏钱!”

  2月27日,两名伤者再次联系孙明胜想要去天津送锦旗当面表达感谢之情,被孙明胜婉拒他表示:“救人的不只是我自己,谁看见当时的情况都会这么做”。采访中,孙明胜告诉记者,他对河北很有好感:“希望以后能在河北多谈生意开一家分公司”。

  不慕荣利将能量传递

  3月25日,河北省河间市委政法委一位工作人员联系到孙明胜,告知他成为“河间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并且商定前往河间领奖事宜。3月27日,孙明胜在活动上接受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但他表示会将1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同时再捐10万元给见义勇为基金会。“我已经跟工作人员了解了捐赠程序,按照他们的规定,给我的1万元奖金已经打入了我的账户。然后我再给接受捐款的账户转入11万元,目前正在等他们把接受捐赠的账户给我,随后我就可以通过银行完成捐款了。”孙明胜说,“我希望有更多见义勇为者能够拿到这个奖金。”

  在他人遇到危险时,孙明胜挺身而出、慷慨赴险,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精神篇章,树立起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人民尚正义,社会有正气,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当凡人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的是整个社会,温暖的是每个人的心灵!

患病钓鱼老人跃入水中勇救落水群众

  杨忠,男,回族,1958年7月生,群众,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街道四信里社区居民。他为人低调,做好事不留名,具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曾不顾自身安危,在自身做过心脏手术的情况下,2次救起落水群众,用实际行动阐释见义勇为真义。2024年4月,被中央政法委评为2024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2023年10月17日上午10时许,杨忠正在复兴河边钓鱼,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大喊“救命!有人掉到水里了!”他立刻跑了过去,看到郝某正漂在复兴河中,距离岸边近4米处,头朝下在不断呛水。危急关头,他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果断地跳进了河里开展救援。在寒冷的河水里,杨忠扶着已经失去意识的郝某艰难的向岸边游去,但由于岸边长满了苔藓,非常湿滑,杨忠试了几次都没能顺利上岸,他只能大声呼喊岸边的鱼友帮忙。在鱼友的帮助下,二人合力终于把郝某救上岸。热心的鱼友给郝某做了心肺复苏,并打了120叫来了救护车,杨忠看郝某已经渐渐苏醒,脱离了危险,便放下心来,浑身湿透地回了家。

  默默无闻一如既往

  由于救人的过程惊心动魄导致杨忠的心跳过速,到家后他立即服下速效救心丸才稳住心神,同时又怕会感冒,影响心脏恢复,他赶紧冲了个热水澡。直到第二天一早,杨忠才发现自己救人心切,腰部受伤了都未发觉。其实,2年前杨忠做过开胸手术更换了两个心脏瓣膜,加上已经上了年纪,自身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在紧急时刻,他不顾自身安危,见义勇为,冒着危险给与他人再一次的生命。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了,30多年前的一个“五一”,他与亲人去北京颐和园游玩,经过后山的河边,忽然听到一个呼救的声音,原来是带着孩子们春游的老师在求救。杨忠看到一个孩子在河水中挣扎,衣服都没顾上脱就跳进了河里,把孩子救上来他才发现,身上穿的是结婚时定做的衣服,几百元的衣服对于当时工资只有近百元的他来说是很贵重的,事后朋友问他是否后悔,他说:“哪怕代价再大,面对这种情况我都不会犹豫,每一个生命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法以价值衡量的”。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杨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救起了2个的生命,挽救了 2个家庭。他始终坚持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善举点亮他人的生命。

  诚实守信类:

古典戏法传承人52年守信践诺传承非遗

  肖桂森,男,汉族,1956年2月生人,中共党员,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杂技家协会顾问。52年来,肖桂森始终坚守对师傅的承诺,传承发扬古典戏法,让这门技艺永不失传,让中国戏法走向世界,收集资料推动古典戏法“申遗”,不计报酬、毫无保留传徒授艺,他全心付出让非遗文化焕发新光彩。2010年,“中国古典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肖桂森成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曾获国际魔术师协会“梅林奖”、天津市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天津好人”等荣誉。

  从喜爱到拜师 结缘戏法立志传承

  肖桂森的父亲是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从小他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曲艺艺术。起初,肖桂森最喜欢的是相声和评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师父王殿英的表演并被深深地吸引,回家就对父亲表示自己一定要学古典戏法。父亲看他如此有决心,就带他到师傅王殿英家拜师学艺。当时肖桂森只有16岁,自此他便开始学习古典戏法,再也没放下过。

  肖桂森跟师父学的第一个戏法是《烧带子》,只是将带子拈在手里,再缠到手指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师父就让他练了很久。师父对肖桂森说:“我不是故意为难你,也不是不想教你,而是要让你明白,想把戏法学好不容易,不能急于求成。古典戏法一辈辈传承下来不容易,你要懂得珍惜它。”听了师傅的话,肖桂森深受触动,他也向师傅许下承诺,要将古典戏法学会学好、传承发扬,让这门技艺永不失传。

  从业余到职业 专注戏法不变初心

  跟师父学了不到一年,肖桂森上山下乡去了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乡,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练习戏法,还将师父教的小戏法表演给老乡和知青看。1977年,肖桂森被分配到长途汽车公司工作,期间他一直不忘自己的承诺,坚持跟师父学习古典戏法,不放弃每一个表演的机会。

  2000年,天津市杂技团有一个出国商演的任务,天津市杂技家协会推荐肖桂森参加。接到通知后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立刻去和单位请假。当时肖桂森已经在公司做了部门经理,薪水不少,待遇也不错。单位虽然批准了请假,但告诉他:“出国回来以后经理的职位可就没有了,你会后悔吗?”肖桂森说这些他都不在乎,他只想让中国古典戏法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肖桂森跟着杂技团去了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的110多个城市,演出170多场,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肖桂森很自豪,因为他终于可以作为一名古典戏法表演者,将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播出去。肖桂森的表演不仅被观众喜爱,也受到天津市杂技团和杂技协会的认可。2004年,肖桂森正式进入天津市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戏法演员,他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古典戏法的研究和推广中。

  从收徒到著述 弘扬戏法践诺守信

  52年来,肖桂森一直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对师傅的承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古典戏法,他收集大量资料积极推动古典戏法申请非遗项目。2010年,“中国古典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肖桂森成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在,68岁的肖桂森已经退休,但他仍坚持表演,有时一天要演4-5场,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古典戏法。他广招贤徒,收了12个徒弟和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不计报酬、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让古典戏法薪火相传、传承发展。

  此外,肖桂森还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古典戏法。他被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在河北工大成立“肖桂森戏法工作室”,带领团队在全国举办高校讲座和巡演,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浸润青少年心灵。他多次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古典戏法魅力。肖桂森利用春华街道“非遗戏法传习基地”和天津广东会馆这两条渠道与观众直接互动,吸引了大量戏法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前来研学体验,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他凝聚多年心血编写了《肖桂森戏法表演艺术》,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古典戏法提供优秀教材和参考资料,推动古典戏法长久流传。

  守一个承诺,担一份使命,传一脉文化。肖桂森用不懈的努力和坚守践行着对师傅的“诺”,用无私的传授和付出诠释着文化传承的“信”。他倾尽所能,让古典戏法登上现代文化的舞台、演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彩。

  敬业奉献类:

民间艺人四十余载赓续年画文化薪火

  霍庆有,男,汉族,1952年12月生,艺名古一张,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委员。其父霍玉堂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的创始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有继承父志,利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传承复苏杨柳青木版年画,斥资收集珍贵木版,并在传统年画艺术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设计创作新时代主题的年画以及文创产品。他的作品荣获省级、国家级各项大奖,被各地博物馆收藏。2022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

  曾经的杨柳青地区“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本地有300多家年画作坊,3000多名手工艺人从事年画制作。然而,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曾一度濒临消亡。“一些珍贵雕版毁于战火或流失,年画版子当柴劈。”霍庆有作为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暗暗立下誓言: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有利用工余时间,在他家仅七平方米的小西厢房的一排“画门子”前,一站就是十七年。三年练勾线,五年练刻版,其余时间全部花在印、绘、裱上。长期的苦心钻研下,霍庆有终于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全套制作工序和技术。2007年,成功入选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霍庆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义务到本地中小学校讲授年画文化知识,还远到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全国各地去讲学,成为多所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身体力行传播年画艺术,让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后继有人。

  “为寻一块木版,差点丢了性命”

  木版是杨柳青年画的基石,也是一本民间“百科全书”,中国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道德理念,都有所体现。“抢救”木版,成为霍庆有几十年来的重要工作。为搜集散落各地的古版、画稿,他耗费十几万资金,奔波全国各地甚至远赴国外。每到一处,都会去文物市场逛逛,遇到有价值的年画古版就买下来。经过多年的走村串巷、异地求访,霍庆有手中的年画古版和旧时年画也渐渐多了起来。面对珍贵的古版,霍庆有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在霍庆有的家庭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刻画赵州桥的清代木版,这块古版双面雕刻,纹样精美,很有研究价值。曾经在四处奔波寻找这块版的过程中,着急之下突发心梗,经历了2次手术才转危为安。霍庆有出院后,发现儿子霍树林已经从陕西辗转购得这块版。还没等身体痊愈,他就一头扎进木版的复绘工作中。由于版糟烂过于严重,霍庆有遍查资料用了半年时间才将其恢复。如今,霍庆有已收藏有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年画木版上百块。

  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

  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为了让传统年画文化适应时代发展,40余年间坚持守正创新,创作了上百幅新年画版样,在延续了经典风格的基础上,设计纪念奥运会、世博会等反映和谐盛世的新版面,如《盛世中国梦》《繁荣昌盛》等,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同时,他鼓励儿子霍树林尝试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如设计年画礼盒、年画主题宫灯、红包、扑克等,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霍庆有与一众年画艺人的坚守,让经历600年风雨洗礼的杨柳青年画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从钳工学徒到大国工匠

  李江锋,男,汉族,1981 年 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厂区调度。李江锋从业21年,他曾先后参建了包括港珠澳大桥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同时也是“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中交集团首批“管延安、李江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技能大师”的称号也早就在身边传开。他还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中交集团技术能手”等荣誉,入选2023年第四季度“天津好人榜”。

  初露锋芒的青年钳工

  2001年,李江锋以钳工学徒的身份来到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在生产加工车间,他的工位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形状的构件。在这里,李江锋需要通过最基础锯、锉、磨本领考核。锉刀虽小,却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人的耐力,李江锋的手在摩擦和振动中长出了水泡,随后又在新一轮的工作中破裂,时间长了虎口也开始渗血。相比手上的痛苦,加工件的精度不够则让他更加难忍。为了尽早实现进步,一连几个月,下班后空旷的车间总能听到金属工具的“交响”。这种坚持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成果,3年学徒时间,李江锋的双手布满老茧,基本功也练得炉火纯青,不苟言笑的老师傅们纷纷赞扬:“这孩子有钻劲儿,行!”凭借着娴熟的技艺,李江锋成为车间的后起之秀。但同时他意识到了自身理论短板。于是,李江锋变得更加勤奋,白天在车间练习技术,晚上抓紧一切时间补习知识。他将每天接触到的机器、零件的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并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日复一日,他的“每日工作图解”笔记已经演变成车间宝贵的操作、维修指南。

  为企担当的技能骨干

  2011年,李江锋参与到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建设中。为同步振沉造岛必须大直径钢圆筒,公司引进8台液压振动锤串联成组,李江锋团队则负责保障锤组运行。然而,一个泵站出现供油迟缓,影响了整体激振力,如不及时干预将产生巨大的误差。由于8锤联动施工技术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尚属首次,无完备经验可循。厂家提出要花两周时间更换新的换向阀,但工期不等人,李江锋主动担负起维修重任,他拿起焊枪和锉刀,一点一点焊接、打磨,在试验车间一口气工作了10小时,最终拿出了修复一新的换向阀。振动锤恢复活力,在大家赞许的目光中,厂家代表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人才,我真想挖你过来!”

  传道授业的工匠大师

  “技术是自己的,也是企业的,我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人。”如今的李江锋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总是倾囊相授,不断激发徒弟们的思考。李江锋的徒弟周凯也在他的指导下,成为公司首个取得一级建造师证书的技能工人。“钳工、车工都是工匠。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匠’字,要钻研、要创新。”在李江锋的教导帮助下,这支技能团队也变得愈发有“战斗力”,他们活跃在各大工程的关键技能岗位,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贡献着力量。

  20余年如一日,李江锋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着匠人精神,而他的辛勤努力和无悔付出也总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环卫工19年日均两万余步扫出清洁路

  杨兆畏,男,汉族,1979年8月生,群众,现任玉和田环境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红桥分公司道路清扫队组长。杨兆畏是一名平凡的一线环卫工人,每当大家还在睡梦之时,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19年来,他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忠实履行着一个普通环卫工人崇高而又无私的承诺,为环保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曾获2017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他在最平凡的岗位坚守一份认真

  2004年,年仅25岁的杨兆畏加入了清扫队,刚成为扫道工人的他,瞧不上手中的扫把、身上的环卫衣服,认为环卫工作太简单,干这个没出息、没成就。但他一干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清扫工作,门道却很多,工具挑选、装备使用、清扫顺序,每项都有大学问。拿着垫底的考核成绩,不服输的杨兆畏燃起了斗志,带着“干就干最好”的信念,他一头扎进了工作,并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标准,从每天4次清扫增加为6次。繁重的工作,让杨兆畏累弯了腰,手上也满是老茧,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干得起劲。为了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杨兆畏经常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研究不同的道路清扫方式。有人不理解,笑话他,都是扫马路,你还能扫出花来?杨兆畏没有理会,他只是低着头、弓着腰,一遍遍清扫着熟悉的马路,一次次思考着改进的方向,很快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扫道方法,将同一路段的清扫时间缩短了五分之一,一跃成为班组里的骨干队员,频繁在各类劳动竞赛中斩获荣誉。

  工作中他是拼命三郎

  2020年9月,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作业、饮食不规律,杨兆畏突发肠胃炎被家人送去了医院。正在输液时,他突然接到了工作任务,他再也躺不住了,背着医生偷偷溜回了工作岗位。为了减轻工作时的疼痛感,杨兆畏只能用手按着肚子,有时疼的厉害他就原地蹲一会再起来干,就这样他一直咬牙坚持到完成工作才又返回医院。医生听完杨兆畏解释偷跑的原因后,反复叮嘱他,今后可不能这样了,这样高强度的劳动极易导致肠胃穿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卖力,他认真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有责任把它干好,老老实实干工作,我心里踏实。19年来,杨兆畏每天平均要走2万余步,清扫道路的路程总长相当于绕地球近二圈,累计清运垃圾近万吨。

  关键时刻他用行动彰显劳模精神

  杨兆畏的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的,疏星寥落时他就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新冠疫情期间,225个果皮箱、168个垃圾桶、75个公共座椅,468个公共设施的消杀工作,是杨兆畏4人小组每2个小时就要完成一次的任务,工友们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着大家低落的情绪,杨兆畏第一个扛起消杀装备,为大家打气说:“来吧,相信自己,咱们能行!”他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念,像一朵奔腾的浪花,像一粒发芽的种子,像一团跳动的火苗,点燃了大家的斗志。为了给其他人挤出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杨兆畏一个人承担了小组三分之一的任务量,一天下来,他后背和肩膀被消杀装备的背带勒出了深深的凹陷,火辣辣的疼,但杨兆畏心里却十分高兴,因为他们小组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为了环卫事业他舍小家顾大家

  杨兆畏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家中有卧床瘫痪的丈母娘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杨兆畏的母亲因病截肢,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为了支持儿子工作,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19年来,杨兆畏因为工作从未回家过过年,对待工作杨兆畏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但对待家庭他却有太多的歉疚。靠着19年的初心坚守,杨兆畏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展现了不平凡的劳动精神,他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

冲锋一线的“硬核”女所长 百姓身边的“津门女将”

  祖旭,女,汉族,1986年9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公安局武清分局徐官屯派出所所长。从警14年,她始终奋战在基层,勇挑重担、善做善成,成为武清区第一位女性派出所所长。她曾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曾获“全国100名成绩突出女警”“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把群众冷暖时刻放在心间的基层社区民警

  2008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祖旭被分配到公安武清分局南楼派出所任社区民警。她担任南楼派出所社区民警期间,聚焦辖区平安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大到查找隐藏的案件线索、破案抓人,小到辖区居民的修锁、用水用电,祖旭都事无巨细,一一落实。她熟悉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串千家门、办百家事”。

  多年的社区工作,也渐渐让祖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2016年1月,凌晨4点的一通出差电话让祖旭从睡梦中醒来。武清区首例电诈警情发生在祖旭管片辖区,经长期工作,多名涉案人员在广州出现,作为专案组内唯一一名女同志,对她来说,说走就走的从来都不是旅行,而是一次次艰巨的任务。到达广州后,调查取证、蹲守抓捕,她样样不落人后,一举将17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全部押解回津。被骗群众拿着追回的7.9万余元,抓着祖旭的手久久都没有放开。

  把职责使命镌刻在柔弱肩膀上的看守所教导员

  一年到头,祖旭至少有300天坚守在岗位上。有人曾告诉她,“这个活不好干!”她却说,“把累活难活推给别人,还算什么警察?”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猝不及防。祖旭因工作能力突出,被调派到了看守所工作。作为公安战线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监区内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近800名在押人员,警力少、风险高、压力大,加之监所疫情防控强度不断升级,这对祖旭的日常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祖旭总是说“监区内部无小事”。她组织完成9个批次共计440名在押人员交付监狱执行工作,开展核酸检测50余次、累计检测人数超过4000人次,实现了监区零事故,疫情零传播的目标,有效确保了监所防疫安全。

  一身正气守初心,侠骨柔情铸警魂的派出所女所长

  她性格直爽,雷厉风行,是警营铿锵玫瑰;她泼辣能干,能打能拼,被同事称为警界“拼命三娘”,祖旭满怀柔情奉献,在日常点滴中不忘从“心”出发。在就任黄花店派出所所长后,她始终坚持破小案、办实事,助力农村企业开展“融入式”服务、把5个中心警务室,17个村居警务站建在村民家门口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也为黄花店镇打造了一张为民助民新名片。她牵头制定《黄花店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工作方案》,组建覆盖全镇的“四联”平安志愿队伍,搭设黄花店大集视频监控网,2023年以来实现了黄花店大集侵财类案件“零发案”,把原来的重点发案部位变为了平安市集,为维护辖区平安和谐作出了贡献。

  2023年8月,武清区黄花店镇面对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祖旭科学调配130余名支援警力,仅用6个小时,完成了武清区黄花店镇14个村,5个居民小区,14000余名群众的转移安置任务,连续27天在岗在位,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守护百姓家园,其防汛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公安部头条号等主流媒体报道,浏览量破千万。

  “坚毅果敢、雷厉风行,一朵绽放在防洪堤坝上的‘霸王花’。”这是黄花店镇村民对祖旭的评价。“你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这是祖旭写在工作日志上的话。漫漫从警路,初心永不改。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她与人民心心相印、血脉相连。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她紧握正义的利剑,一往无前。在充满艰辛和未知的道路上,祖旭步履铿锵,信仰弥坚,她将永葆忠诚本色,护卫社会安定祥和,守护百姓福祉绵长……

  孝老爱亲类:

单亲妈妈为“瓷娃娃”撑起一片天

  徐谊梅,女,1976年11月生,汉族,群众,天津市南开区华苑街道竹华里社区居民。徐谊梅是一名单亲妈妈,养育了一对龙凤胎儿女,女儿身患罕见病——成骨不全症,从出生到现在骨折30余次,经历11次大手术,作为母亲的她用坚强为两个孩子撑起一片天。徐谊梅曾获“天津好人”等荣誉,她的家庭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

  精心呵护,笑对困难

  2005年6月两个孩子出生,当徐谊梅还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之中时,却在第4天被告知暖箱中的女儿右胳膊骨裂,23天时又被告知女儿右大腿骨折,转入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牵引23天,右腿康复的女儿,出院一周左大腿骨折……一连串的骨折,徐谊梅接到医院确诊女儿患有罕见病——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

  因为女儿的病,徐谊梅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一个单身妈妈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异常艰辛。为了给孩子治疗,很少出门的她到处奔走,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瓷娃娃病友大会”,结识了小儿骨科专家并开始了漫长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随着她的精心呵护,女儿从严重的双腿畸形只能爬行不能站立,到扶学步器站立;从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到迈进学校的大门;从懵懂少年到优秀的学生干部,从被人们怜悯的“瓷娃娃”,到成为天津市“自强之星”……女儿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坚持与付出。

  为了给女儿筹集手术费用,徐谊梅凌晨三点起床出早市,七点折回家送两个孩子上学,又返回早市收摊,再折返到学校照顾女儿。由于女儿不能自理,她要把女儿抱到教室,一抱就是6年,四十多岁的年纪却已累得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痛的时候贴上贴膏药,展露给人们的仍旧是她灿烂的笑容。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徐谊梅热心公益,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证书。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两个孩子和母亲一起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中,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其他“瓷娃娃”筹集手术费用,实现他们的“微心愿”。

  徐谊梅在献血时会带着儿子国涛一起去,让他体验和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带着国涛去竹华里小区给寡居的王奶奶换背后的膏药,给瘫痪的方爷爷理发,探访儿童村的孩子……国涛从小帮妈妈照顾身患罕见病的妹妹,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的各项活动。

  作为母亲,徐谊梅在关心女儿生活的同时,更主动对孩子自强不息品格的培养和教育。十余年来,在徐谊梅的精心抚育下,女儿通过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不但身体一天天好转,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了,她逐渐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并学会了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上学以后,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历任班干部、中队长等职务,获得了天津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女儿在还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把自己的画作进行爱心拍卖,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了公益事业,作为其他“瓷娃娃”的手术费用。

  十余年来,徐谊梅用柔弱的肩膀为两个孩子撑起一片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打开天津志愿服务网

 
稿源:天津市文明办  编辑:刘卓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好人工作室继续履行承诺 让老人“顶上生辉”
·“党建+共建” 用劳动汗水致敬劳动节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出炉 天津这些集体和个人获奖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将文明养犬落到实处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综合执法岗位练兵系列活动之双新篇
·卫津荣耀·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逐梦星火团队开展“巧手慧心 丝网传情”益老志愿服务活动
·天津好人“扎堆”养老服务中心 街道举办公益服务“小微市集”
·纪念天津市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爱”教育阵地建设推动会议召开
·每日新报评论:小长假开启 如花在野温柔热烈
·曲凯:践行教育家精神 铸就师大卓越育人之路
·于淑珍: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