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志愿服务网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有礼  >  国学
传统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
2017/09/1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从2016年始,《中国诗词大会》的强势“霸屏”,仿佛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中国诗词正成为一场文化盛宴,浸润人们的心灵,也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回归。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中国诗词中那些精神、那些情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浓缩了中华文化精华的中华诗词,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我们在触摸和感知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喜欢中国诗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是年轻人里面,《中国诗词大会》给他们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国家一样,一首诗、几句话,都可以让华夏民族团结起来。不是吗?每当中国人遇到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经用一首或者一句诗词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的,那些词汇完成了对自己人生最初的精神的“锻造”。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和传统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就会渗透到一个人心里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人们在欣赏之余,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当然,我们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典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能背会写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中国诗词大会》过后,对于古诗词能否在民众中热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不少人对此寄予期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让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播,是越来越多人的愿望,让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也是需要现代作家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的蒙曼女士指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读诗讲史,能够让人们感受其中的句子和文化,懂得如何才能够行之有效,进而从诗词中获得力量,也激发出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国梦的能量。

从《中国诗词大会》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文化取向和文化需求的回归。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电视还是少数人家的奢侈品,人们对文化有着一种渴望,由此而生的大戏、花会、剪纸等,把人们的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有滋有味。剧场电影院爆满的事是经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地方戏、电影,传统的东西离人们越来越远,传统的文化消费市场陷入困境,甚至在逐渐消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时代延续、生生不息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古往今来,历史和现实始终印记着这一观点。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文化需求和传承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说明文化需求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寻求正成为社会新一轮的热点。“诗词大会”浸润着新时期的新精神价值,面对思维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够实现和现代精神的互融互通,需要每个人认真思索。

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保障。当前在文化与利益相碰撞的今天,必然有一些打着“传播文化”旗号的人为了谋取私利而歪曲传统文化,甚至传播糟粕文化,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在新兴文化渠道的传播,更应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文化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其持续健康成长。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古诗词亦然。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拥有文化自信。

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正在于它扭转了人们对古典诗词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满足了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让他们在远方发现更美的自己。

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自动发挥作用,需要的乃是我们进行细致入微的努力,《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是一个好的开头,这样的开头弥足珍贵,只要坚持到底,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文化才不会离我们而去。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卫津荣耀·中华剧院挂牌仪式成功举办
·卫津荣耀·中国民航大学蓝色天梦志愿者团队发布《志愿者服装使用规范》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宣传片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广告(横版竖版)
·天津河北区首家24小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户昆峰里小区
·代秋影: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治理建议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明旅游倡议书
·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召开
·天津媒体评论:黄河剧院门口的一场循环市集 换来什么
·天津媒体评论:禁止大学宿舍装床帘 隐私和安全如何平衡是个问题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6875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