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南何庄是东郊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2019/02/21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南何庄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曾用名何家庄,“文革”时曾更名红卫村。有1551户,4670人,除汉族外,有回族7人,耕地面积3158亩。位于街道办事处东0.5公里,金钟公路南侧,东临跃进路至南孙庄村界,西至大毕庄村界,南至北环线铁路。2013年,天津市第三批示范小城镇——金钟新市镇建成并启动还迁,南何庄村民以宅基地换房的方式还迁到金钟新市镇。

图为金钟新市镇,来源网络

  村名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何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南何庄所在的地方开荒种地,随着人口繁衍和其他人家的迁入,此地人口越来越多,慢慢形成村落。因最早来到此地的是何姓人家,且村里何姓人占多数,于是被称为何家庄。

  1958年,因为在北郊区已有一个名为何家庄的村子,为了便于区分,将北郊区的何庄子按照方位改名为北何庄,位于新开河南部金钟河旁的何家庄改称南何庄,名称沿用至今。

  义绅何庆成

  何庆成(生卒年月不详)是南何庄村的大名人,他发迹后,希望通过一己之力,为村民们做些实事。平日里他经常接济贫困家庭,每逢年成歉收,他一定为村民提供经济资助。

  一年冬天,何庆成听说村里有一户人家爷孙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于是,他回老家的时候,特意从市里给那户人家带去了新被褥,并送去粮食,还鼓励孙子长大以后去学门手艺。何庆成还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修缮隆福庵、土地祠,修建出村木桥。

  有一次,何庆成回老家,发现村中有个小孩拉肚子发高烧,原来是因为喝了从金钟河挑来的水。看着小孩痛苦的表情,何庆成决定给村里打一口水井。这是村里的第一口水井,村民们再也不用去金钟河挑水喝。水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打水方便,而且井水甘甜卫生。此后,何庆成还给邻村南孙庄和大毕庄各打一口百余米的深水井,使村民告别了喝土井水或河水的日子。至今,三个村子的老人说起何庆成依然满是感激之情。

  何庆成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1919年,何庆成把村中尼姑庵改造成现代学堂,创立何庄子小学堂。1923年又在村里创办女子小学堂,兼收邻村女童。同时还出资送小学毕业者进入市中学深造,引得南何庄村求学之风大兴。

  何庆成的义举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20世纪30年代何庆成去世,为了纪念他为南何庄所做的一切,村民们立了“义绅何公碑”,但在“文革”时期被毁坏。

  图片来源网络

  尼姑庵里的校董会

  南何庄村原来有一个十分破败的庙,叫作出隆福庵。因年久失修,来上香的人越来越少。有一次,大善人何庆成看见破败的尼姑庵,觉得十分可惜。于是花大笔资金,对尼姑庵进行修缮。他请来工人,重新粉刷墙面,让原来黑不隆冬的墙变得亮堂起来。同时对尼姑庵里的佛像进行修理,换掉那些缺胳膊少腿的破旧佛像,换上新的佛像。尼姑庵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来上香拜佛的人又多了起来。

  1919年,一直热心教育事业的何庆成觉得这个地方宽敞,适合改造成学堂让村里的小孩来此上课。雷厉风行的他说干就干,立马找来工人。这次的改造使尼姑庵“改头换面”。后殿被改造成学堂,并添置了课桌椅。为保持尼姑庵的寺庙功能,正殿依然摆放着佛像。每逢初一和十五,村民们仍会来此拜佛祈求平安。

  改造完成后,学堂正式取名为“城东何家庄第一小学”。村里的适龄儿童都到这里上学。因为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实行复式班教学,即一间教室坐着不同年级的学生,当老师给某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写作业。当时开设了一、二、三年级的课程,包括国文、算数和美术。

  热心教育事业的何庆成见多识广,他了解到西方的校董会制度具有募集资金、联合管理等职能,为促进学堂发展,也为实验校董会模式,他召集村民提出建立校董会的想法。校董会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得到村民的赞同。一个月内,校董会成员确定下来,包括何庆成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部分头面人物。校董会的职责主要为制定教学计划、聘请教课老师、募集资金等。

  为了树立校董会权威,校董会制作了一块大牌匾。大牌匾由木头做成,悬挂于正殿的过道之上,上面写着校董会成员的名字。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块大牌匾已价值不菲,被私人收藏,具体下落村里人皆不知晓。

  文化村

  南何庄是东郊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不仅因为它建立了东郊区第一个实行校董会制度的小学,更因为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东郊区可谓首屈一指。

  何庆成发迹以后成了大财主,虽然搬到天津市里居住,但经常资助南何庄村的学生上学。何庆成不仅在村里建立了学堂,还建立了女学堂,接收女学生,推动了村中的教育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进步。此举在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郊区,可谓一件大事。

  何庆元是何庆成的兄弟,早年留学日本,曾任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留任原校,1939年经伪天津市市长温世珍安排为教育局局长。虽然他被认为是大汉奸温世珍的帮凶,但在他担任伪教育局局长的那几年里,一直资助南何庄村的年轻人上学。城东何家庄小学,是附近村镇上的第一所小学,现在村子里的很多老干部,都曾经在那上过小学。

  南何庄人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为求学,很多小孩步行去市里上中学,一走就是二十多公里。不管刮风下雨,早晨七点多的村口,总能见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身影。南何庄人思想开放,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他们不仅仅学习国文、算数,还争取去当时的中日学校,学习英语、日语、物理等学科,有五六名南何庄少年从中日学校毕业,他们后来都成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

  现在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日本大扫荡时期的故事。据说日军扫荡何庄子时,当地村民何立宝因为会说日语,跑上前去和日军指挥官交涉,日军自觉理亏,悻悻退去。何立宝到底说了什么,已无从得知。但因为这件事情,村子里的人对读书人就更加敬重了,南何庄村慢慢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从“红胡子”到一家亲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消息不灵通,再加上一些敌对势力的造谣,解放军被称为“红胡子”。听说解放军要来村里,村民们都很害怕,整个村子都关门闭户,家里养的家禽全被藏起来,以防被“红胡子”抓去。家里的小孩和未出嫁的姑娘更是被禁止迈出家门一步,担心遇上“蛮横”的“红胡子”。

  解放军到达南何庄时,恰好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解放军没有地方睡觉,部队领导下达命令,所有解放军都睡大街,不能去扰民。军纪如山,解放军们严格遵守,在大街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早起上街的村民看见解放军都睡在大街上,急忙跑回家里,告诉家人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都知道了解放军不愿扰民而睡大街的事情,觉得解放军也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

  随后,解放军派人向村民说明来意,并表示不会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村民们看到士兵们没有一人擅自闯入民宅,也没有随便在村里晃荡,因此对解放军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后来,村民听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解放军部队规定时,决定派村里的老人作为代表,前去邀请解放军们进屋歇息,村民们还为解放军准备了热气腾腾的早餐。

  解放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受他们的精神感染,不少年轻的村民还要求加入解放军队伍。但是当时上级有要求,不能随便征兵,大多数村民参军的愿望未能实现。在解放军驻扎南何庄村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紧张的战斗中,南何庄村的村民们在后方积极支援。抬伤员,照顾伤员,给解放军做饭、烧茶、纳鞋底,让解放军们在前线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最让解放军们感动的,是村民们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搭起临时手术台,给解放军伤员治病。当时战斗惨烈,伤病员很多,手术台不够用,村民们的门板帮了不小的忙。门板除了当手术台,还用来当担架抬伤员。当时村子里有很多人拆下自家的门板给部队用,以至于夜晚凉风嗖嗖却无物可挡,但是村民们对此没有一句怨言。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卫津荣耀·中华剧院挂牌仪式成功举办
·卫津荣耀·中国民航大学蓝色天梦志愿者团队发布《志愿者服装使用规范》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宣传片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广告(横版竖版)
·天津河北区首家24小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户昆峰里小区
·代秋影: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治理建议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明旅游倡议书
·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召开
·天津媒体评论:黄河剧院门口的一场循环市集 换来什么
·天津媒体评论:禁止大学宿舍装床帘 隐私和安全如何平衡是个问题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