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双合村村名拥有好事成双的好寓意
2019/02/2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双合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建村,曾用名后窑。耕地面积658.6亩,为回汉民村。有158户,510人,其中回民村民140人。位于原么六桥桥南1.5公里,东为郭家台村,西为中河河西中心庄村,南为穆家台村,北为流芳台村。2010年7月22日,双合村被批准整体撤村,根据规划,村民还迁至军粮城新市镇(二期)。

  村名的由来

  清光绪年间,河北多数县城发生严重旱灾,骄阳似火,连月不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农民食不果腹,难以维持生存,连村里的河水都几乎干涸,露出满是石头的河床。老人饿得卧病在床,孩子饿得皮包骨头,青壮年男女整日有气无力,人们生活苦不堪言。

  河北海兴县的孔氏家族难以忍受饥荒之苦,决定举家搬迁,寻找水源丰富的地方。他们一路向北,来到了排地中河一带。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没人开发。孔氏家族便在此处打起窝铺,准备开发这片土地。可饥饿的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他们便给当地其他村落的地主打短工,空闲时拾柴禾来卖。

  白日里,孔家人种地干活,晚上,全体出动,翻土松地,引水灌溉。渐渐地,将这片土地改造成一大片旱田,种起了高粱、玉米,长势很好,不仅够自己食用,还可以拿来出售,一家人开始过上富足的生活,并盖起几间土房。

  不出几年,他们攒下一定的积蓄,开了一家烧青砖的窑厂。四面八方逃荒来此的人都到窑厂打工,时间长了,工人和老家的亲人都在这里定居,形成一个村落,被称为后窑(与穆家台村的前窑相对)。

  河北孟村的吴氏家族便是来后窑打工的,逃荒而来的他们被老乡孔氏一家热情接待,得以在此处定居,还得到一块专门的回民墓地安葬逝世亲人,两家相处十分和睦。

  与此同时,河北黄骅县的高家也来到此地打工,在后窑站稳脚跟后,也开了属于自己的耕地,老家的亲戚窦氏一族得知后纷纷赶来投奔,就这样,村里渐渐有了孔、吴、高、窦四大姓氏。其中,孔、高、窦为汉民,吴姓为回民,回汉两民一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上百年来都过着安定自足的生活。

  1950年建立行政村,经村民商议,为了纪念回汉两民族共同建村,同时也取中国人素来喜欢好事成双的彩头,定名为双合村。

  第一任村支书

  张金英(约1925—2003年)原是河北黄骅人。其父亲在地主家扛活,任劳任怨,但仍然经常遭到地主的挑剔甚至打骂,受了很多苦。张金英从小看在眼里,立志长大要替父亲出这口气。

  20几岁时,张金英主动参加解放军部队,父母虽舍不得,再三挽留,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去参了军。

  加入部队没多久,收到上级组织安排,张金英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这事儿,张金英没敢和家里透露。就在张金英去朝鲜几天后,父亲的病情忽然严重起来,撑了几天,没等到儿子,最终离开了人世。此后又大闹旱灾饥荒,张金英的母亲只能带着留在家里的三个儿子投奔亲戚,在今金桥街双合村定居下来。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金英回到黄骅老家,听左邻右舍你一言我一语,才知道父亲的死讯、母亲和兄弟们的逃难,当天便赶往双合村,终于和家人团聚。1961年,村里选举党支部书记,张金英因为在部队时已经入党,是双合村第一个党员,人又能干,被推举为第一任村支书。

  城里来的小青年

  1968年,全国各地响应党中央“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大规模开展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镇中学生被派往农村。紧接着1969年,“备战、备荒、为人民”,战备疏散迅速波及大江南北,大中城市人口被疏散到各地农村。

  在此期间,天津市有不少中学生连同父母被安排在双合村。村民只记得,城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小青年,到底因为啥,谁也记不真切、说不明白。

  其中有个十五六岁的男学生,叫王三星。王三星的爸爸以前在天津市某家企业上班,妈妈也有正式工作,还有两个弟弟,也不过十岁。王三星在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好学上进,家里都指着三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没想到,赶上政策变动,一家五口被遣送到此地。村里给他们一家盖了三间房子,几件家具简简单单,也算够用。爸妈身体本来就不好,由于营养跟不上,心情也不舒畅,病情愈发严重起来,于是养家糊口的重担落在了三星一个人身上。三星脑子活,手又巧,学啥像啥,村里大叔下地干活带着三星,三星在旁边看一会儿,就掌握了要领。村民们没有一个不喜欢三星的,都夸他踏实肯干。

  王三星每天鸡鸣起床,就到地里干农活,中午回来帮忙做饭,接着又是一下午的农活。没过个把月,原先细皮嫩肉的身子晒得黝黑健壮,手上起了茧子。妈妈有一次无意摸到了三星的手,抱着儿子哭了起来。

  晚上家人都睡下了,王三星便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半天。这是临走时急急忙忙带过来的,只带了这么一本,早已翻得破旧不堪。两个弟弟年幼不懂事,吃不饱饭就在饭桌上哭闹,王三星总是把自己碗里的拨给两个弟弟。

  一日,王三星在地里干活,忽然晕了过去。还好被村里刘大叔看到,赶忙把三星背回家,等三星醒了,才知道是饿晕的。刘大叔二话不说,从家端来一碗面条给他吃。之后,刘大叔、刘大婶总会时常给三星吃的。王三星也常常到刘大叔家,教刘大叔的小儿子认字。两家人越来越熟,刘家把三星当儿子看待。

  还有一个19岁的城里姑娘,叫王芳。刚来村里时,身体吃不消,当夜生了一场大病。同屋的另一个姑娘吓傻了,大半夜咚咚咚地敲醒隔壁老高家的房门。老高的儿子高虎披上衣服,把王芳背到医院,还好及时。高虎在医院照顾了几天,直到王芳病好,又陪着她回到村里。

  自此,高虎经常抢着帮王芳干活。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饺子、馒头,也总惦记着给王芳送一些过去。王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过了两年,两人关系越来越好,高虎和王芳提了亲事,王芳说写信问问父母。父母起初总盼着女儿回城嫁人,便不同意,但是王芳一直不放弃,经常写信给父母说高虎对自己的好。渐渐地,父母被感动,终于答应了婚事。

  70年代末,国家开始允许下乡的青年返城,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就业问题。王三星一家也开始准备返城事宜,家里能用的东西都送给了乡亲。刘大叔、刘大婶特地来送三星一家。临走的时候,刘大叔抓了一把土包在手绢里,送给三星,攥着三星的手,“三星,不要忘了双合村,这儿也是你的家。有空常回来看看。”而王芳则永远留在了双合村。

  村办企业的喜与忧

  20世纪70年代,双合村迎来一批天津城里的下放户,他们原来都在市里的工厂做技术员,此番来到村里,看村民们单纯靠天吃饭,难免遇自然灾害时会挨饿,便想帮助村里建集体企业,让大家的收入能够稳定起来。

  村干部开会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下放户中有一名于技术员最为热心,他领着村民去城里的工厂一一考察,多番衡量之下,决定在村里建立螺丝厂。凭借以前掌握的人脉,于技术员为螺丝厂找到了很多客户,厂子效益很好,来做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人是厂里的工人。1984年年底分红,职工每人分得800元的红利,这在当时来说足以让一个家庭为之欢呼雀跃,过个好年。

  看着螺丝厂效益蒸蒸日上,于技术员又建议村干部组织女性劳动力开一家缝纫厂。女性干农活并不占优势,但心灵手巧的她们却能给缝纫厂带来发展。渐渐地,几乎全村的女性都不种地了,全部成为厂里的女工,她们干起针线活来干净利落,效率高,质量也高,产品远销全国。

  有了螺丝厂和缝纫厂的经验,看着天津工业日益蓬勃发展,于技术员又想紧跟时代步伐,帮村民建立化工厂。可这次他并没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支持。一部分村民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意识到自从种地时使用了化肥农药,八月十五时,螃蟹朝着门灯方向满地爬的盛景就不再了。

  20世纪60年代时,天津市里工厂的污水排过来,污染了水源,人们也不敢喝中河水了,纷纷打井取水。水稻在污水的滋润下长得十分茂盛,可为了饱腹,大家也只能吃污水水稻。但拥有环保意识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更看重化工厂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厂子终究还是建了起来。此时,村里的壮劳力都成了厂子的工人,只剩一些老弱病残继续务农,为了保证庄稼的产量,工人们只得趁着早上和晚上在地里耕作。可看着年收入的增加,大家并不抱怨,而且忙得不亦乐乎。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合村三家企业的集体时代告终,厂子纷纷承包给个人,有些人经营不善,厂子倒闭。这时,身为村长的高儒彬与其他几个村民合作,办起了自己的螺丝厂。因为有从前管理集体企业的经验,高儒彬重新利用以前的客户群和工人,厂子办得有声有色,普通工人一个月都能拿到600块工资。厂子的任何事情,他都事必躬亲,常常亲自去城里拉客户,进材料。

  一次,高儒彬结识了一名台湾省客户,这个客户在天津开了一家有几千员工的大企业,全市300多个公司都在为其公司产品提供配件。因为低廉的价格与过硬的产品质量,台湾客户选择了高儒彬厂子的螺丝,这让他感到十分开心,以为拉到了一笔大订单,回厂后就紧锣密鼓地安排起生产任务,工人听后也都干劲十足,白天黑夜两班倒。

  可交货的时候,台湾客户的公司竟然人去楼空,150万的货款就这样打了水漂儿,高儒彬的厂子遭受沉重打击,资金难以流转,被迫关门。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台商逃到了美国,因为贿赂政府官员,东窗事发,资产全被冻结,为他提供配件的300家企业都没能追回货款,并不只螺丝厂一家。

  双合村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从集体企业走向了个体经营。这个变化过程中,遇到过环境污染,也遭受过诈骗。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为村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道德课堂——致敬道德模范 传承榜样力量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卫津荣耀·中华剧院挂牌仪式成功举办
·卫津荣耀·中国民航大学蓝色天梦志愿者团队发布《志愿者服装使用规范》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宣传片
·2024年“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公益广告(横版竖版)
·天津河北区首家24小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户昆峰里小区
·代秋影: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治理建议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明旅游倡议书
·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召开
·天津媒体评论:黄河剧院门口的一场循环市集 换来什么
·天津媒体评论:禁止大学宿舍装床帘 隐私和安全如何平衡是个问题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