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老汤,为何越熬越醇厚
天津日报 2024年4月24日 第09版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用老鸡、猪骨、猪皮等食材,辅之各类香辛料,熬出一碗鲜浓醇厚的高汤,这在没有各种添加剂的年代,是老厨师做菜提鲜的“秘密武器”。如今,普通人也能靠这一碗汤,做出大厨水准的菜肴。这碗汤就来自英鹏(天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从第一代至现在第四代传承人,企业的主打品牌“柴氏制汤”,技艺已传承百年。如今,企业生产的各类高汤和酱汁,已经成为众多连锁餐饮品牌门店的“宠儿”。
这碗“传承百年”的汤,是如何越熬越醇厚的?
强内功,推陈出新。随着市场发展,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遵循当下商业发展逻辑,研究当下消费者的品味格调,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老品牌、老字号、老技艺才能从被“保护”变为被“需要”,从被“惋惜”变为被“追捧”。
当然,推陈出新要“推”在点子上。换个花哨的包装,叫几句新潮的口号,这样的“出新”,里子还是“陈”的,即使暂时生出些活力,等新鲜劲一过,也会陷入沉寂。作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英鹏拥有40余项专利,这也让企业的“底子”更加厚实,对新产品“推力”更强。
借助自身的技术沉淀,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从而实现产业突破,这是不断强化“内功”的过程,品牌由此有了“穿越”时间、跨越空间的能力。同时,还要巧借外力,锦上添花。老技艺、老字号往往自有一套运营模式和技术路线,优势在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劣势也在此。旧模式像是一个套子,把有些企业套在其中,看不见外界的变化,也看不见发展的机遇。借助外力撕破一道口子,从“套子”中跳出来,才能在合作创新中,与新潮流、新观念碰撞出更多火花。“中华老字号”天津海河乳品有限公司不仅研发上市“生椰拿铁”“杨枝甘露”口味的爱克林包装花色奶,还打出文化牌,和天津博物馆跨界合作,将馆藏清《乾隆漕运图》卷部分、大龙邮票等文物元素展示在酸奶包装上,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
老品牌、老字号、老技艺何以生生不息?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解锁更多“新尝试”,发展的活力将越来越充沛,这碗“汤”的味道也会越来越醇厚。(金之平)
“懒菜”靠啥种成“金疙瘩”
天津日报 2024年5月8日 第09版
一把韭菜从田间到餐桌要分几步?在天津劝宝放心韭菜基地,工人们将一棵棵翠绿新鲜的韭菜收割后配送到加工车间,进行统一处理、包装,依托冷链物流,半天内即可运抵各大商超。清晨还“睡在”地里的韭菜,中午已被端上餐桌,凭借质优、绿色无公害等优势,虽然每斤卖到十几元,依然供不应求。
在传统种植观念中,韭菜无需频繁浇水,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耕种施肥,而且可以月月割,岁岁长,不必重复种植,因此自古就有“懒菜”的别称。然而,如果将“懒菜”懒种,种出的永远是大路货,缺乏竞争力,也难以品牌化。无论是在种植时采用生物控虫技术,还是收割后统一加工、冷链运输,在产销各环节处处用心,打好了绿色牌,才是劝宝韭菜“生金”的关键。
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农产品品牌,必须时刻牢记一个“勤”字。“勤”,并非两眼一抹黑埋头硬干,而是精准对标市场新需求、新趋势,积极开发新技术,探索新业态。这是一个勤于创新,用科技赋能农业的过程。在种植中采用智能、绿色技术,不仅能提升农产品品质,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本提质。宝坻区一家合作社负责人曾算过一笔“技术账”:“过去我们合作社浇地都是用垄沟,浇300亩地需要10天,用上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一天一夜就能完成,还能实现节肥30%、节水40%、增产20%。”
做好“土特产”文章,也是一个勤于思考,想方设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的过程。把地里结出的果实,变成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业态更丰富的农文旅项目,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价值链也会随之提高。比如,有的村庄依托葡萄种植产业,举办以“葡萄熟了”为主题的采摘节,并开通线上直播,来采摘的游客成了村里的旅游“宣传员”,回头客多,带来的“头回客”更多,实实在在富了村民的腰包。不满足于单一产业模式,按照“农业+”的思路,追求“多点开花”,由此带来的不只是产品订单一路看涨,更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为品牌增加了“厚度”和吸引力。
时刻不忘一个“勤”字,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多用心,就不愁种不出“金疙瘩”。这是产品得以升级为精品的关键所在,也是“津”字招牌越擦越亮的诀窍。(金之平)
跨界加持让非遗更青春
天津日报 2024年5月15日 第09版
前段时间,天津老字号祥禾饽饽铺在北京开店,顾客盈门。与故宫联名推出文化味浓厚的特色点心、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引入自动化生产、多渠道搜集食客大数据倒逼产品创新,这个老字号拥有的非遗技艺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
让非遗“活起来”,如今已不缺“解法”。引入数字技术将年画转化为动画IP,为年画娃娃注入了时尚范儿;从《红楼梦》里获得灵感制成文创产品,把葫芦变成国礼;剪纸、糖画、京剧走进社区,通过小课堂、培训班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从“非遗+科技”“非遗+创意”到“非遗进社区”,在保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多“非遗+”,让公众从中见物、见情、见生活,能欣赏、能体验、有感悟,就可以打动人心。
但“活起来”之后如何“活得好”“火起来”?将非遗产业化、品牌化,打开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市肖氏剪布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讲过一件事:北京奥运会时他们创作了一款福娃主题的作品,由于是手工制作,产量和影响都有限。后来到了上海世博会时,他们将剪布技艺与文化衫结合,制成可以量产的特许商品,广受欢迎。这也说明,非遗既需要以技艺为根,实现“传”,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做到“承”。这种载体可以是某种商品,可以是一条旅游线路,或者是一种体验方式。让非遗成为各种业态模式的主题而不是点缀,与农、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往往能延展出更丰富的产业之路、品牌之路。
“非遗+”的跨界,也可以出现在非遗项目之间。在四川省内江市,烙画与蒲扇制作“牵手”,生产出的定制烙画蒲扇,即便价格高出普通蒲扇许多,也十分受市场欢迎。如今,我市的非遗体验馆、非遗市集等平台将许多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不仅能让公众“一次看个够”,也为非遗项目之间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提供了机会。这既是技艺上的合作,更是业态、模式上的创新,能为非遗“活得好”提供更多思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非遗是其中具有独特韵味的一部分,以一种向“新”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活得好”,会让这种韵味更加悠长。(金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