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报道,有老师发现,不少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人民币没有3元、6角的面额,不懂“换钱”“找钱”的概念。当老师拿出人民币现金时,全班40名学生,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孩子不认识钱的情况,近几年越来越明显。不少小学生不认识现金,也不知道钱从哪儿来,对“花钱”的理解就是“刷手机”。
相信有不少家长都和孩子有以下对话,家长说:“这个玩具太贵了,我没那么多钱,先不买了啊。”孩子来一句“怎么没有钱,手机里不就是钱吗?”在不懂事的孩子眼里,爸爸妈妈拿手机一刷,就可以把玩具带回家,是手机把商品买回来的,现金?这是什么东西?在移动支付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既然孩子不认识现金,那么还有必要让孩子们学习这些看上去已经“过时”的常识吗?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连成年人都会在移动支付的大环境下,对现金或多或少地失去概念。如果是现金支付,掏几块钱和掏几千块钱在直观上就能感觉出不同,但在手机上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数字,看上去人畜无害,真到了信用卡还款日的时候才让人觉得肉痛。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用父母的账户给主播天价打赏,动辄花重金给游戏充值,其实都是金钱观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如果没有给孩子明确过金钱的概念,孩子就可能天真地以为“钱是手机里的、花不完的”。
网上有一句话,说“以前,父亲掏出口袋里的钞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窘迫;如今,我们掏出手机扫码付款,孩子却以为里面有永远花不完的钱。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时代是变了,从现金支付变成了大多数使用移动支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手机里是有钱的,但这钱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家长的劳动所得,上了一个月班,一天一天干活,能赚多少钱,这些钱能买多少东西,家长不教给孩子,孩子怎么知道呢?纸币、硬币,换钱、找钱,这些看似已经“过时”的常识,背后蕴含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金钱观,进行“财商”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
带孩子出门购物时,家长可以适当收起手机,掏出许久不用的钱包,用现金支付给孩子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货币概念。接下来可以给孩子少量现金,归他自己支配,让他自己去买想要的东西,当钱实打实地在自己手上,孩子就会精打细算了,慢慢地有了经济头脑,寓教于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评论员 张雪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