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婚礼移风易俗,前不久北京市民政部门举办了“520”唐韵集体婚礼、“何其有幸遇见你”等活泼多样的婚庆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新人参加。譬如,唐韵集体婚礼按照唐制汉婚礼流程举行,司礼宣布开始后,新婚夫妇入场,共入华堂、及席跪坐,礼者上台呈送雁礼给新郎,新郎为新娘戴发簪,新人用结发笔签名落印,然后新人共行合卺礼、结发礼、执手礼……不少新人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仪式感、喜庆感和幸福感,特别值得。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流传性。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移风易俗。就婚庆习俗而言,移风易俗既要倡导树立社会新风尚,又要把群众从过重的“人情债”和“习俗成本压力”中解脱出来。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如报道所示,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改变不良风俗习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近年来,我国各地重视开展移风易俗,社会风俗风气大有好转。许多地方举办集体婚礼,推行殡葬改革,组建红白理事会管理婚丧事宜。不少群众自觉遵守新的乡规民约,主动践行移风易俗。然而,目前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为人诟病的不良习气和低俗之风,如婚礼要办得高档豪华气派,彩礼要备得贵重大方大气,这样才显得高贵、阔绰、喜庆……凡此种种不文明习俗,与新时代倡导的文明新风背道而驰。
推动移风易俗,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需要创新形式方法,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就婚礼而言,除了举办好各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元素和特点的仪式外,还可以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各种创新,如:根据新人个性和喜好,设置个性化婚礼主题,使婚礼更加贴近新人的风格和价值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扫码签到、3D签到展示、祝福弹幕展现等;简化婚礼流程,精简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控制婚礼时间,留出精彩核心时段;优化餐饮服务,提前试菜,确保菜品、分量和数量符合预期,防止铺张浪费;注重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婚礼,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装饰和道具,等等。这些婚礼形式创新,适应新时代社会风尚发展方向,符合年轻人时尚追求和审美情趣,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移风易俗,需要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培树新风俗,焕发新风采。(胡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