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证券公司的职员,
却中途改行做起了垃圾分类研发工作,
这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个选择背后,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接踵而至,
她要如何应对?
十年过去,
当初那条孤独的路上,
变得熙熙攘攘,
她有怎样的感受?
请听天津生活广播9月6日《百姓故事》节目回放:
前不久,在一场名为“环保童行 绿色一夏”的活动中,记者认识了一位非常热情的志愿者,她叫王楠。这次活动设置在一家商场里,进进出出有不少顾客,王楠跑前跑后,不断给路过的人介绍着他们这次活动的理念。这次活动是以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王楠在活动中分享了不少垃圾分类的新经验,听得出她跟一般的志愿者不太一样,她对垃圾分类工作有着很深的体会,对垃圾分类事业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信。
今年37岁的王楠从事垃圾分类研发工作,已经超过10年时间了,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甚至觉得垃圾分类离生活很遥远的时候,她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搞研发了。至今她已经拥有11项发明专利以及21项实用新型专利。
起初,王楠是利用业余时间搞垃圾分类研发工作的,很难想象,她当时是一名证券公司的职员,她大学学的专业是国际金融。两件毫无关系的事情,在王楠身上发生了碰撞。这其实跟她大学时期的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上大学的时候,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王楠看到了国内外大量的环境污染案例,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她不止在行动上践行环保生活理念,并且不断向家人、朋友去宣传相关知识。但她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于是开始自己研究怎么才能为环保、为垃圾分类工作切实的出一份力。这才有了她后来第一项发明专利的成功申报。这之后,王楠陷入了沉思,她在想,自己有没有可能把垃圾分类当成事业去做呢?
思前想后,2014年,王楠从证券公司离职,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做垃圾分类的技术研发,这是她人生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节点。王楠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分拣可回收垃圾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挑战。
每一项技术的成功,都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实验就需要有自己的实验线路和设备,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王楠的父母当时卖了一套房子来支持她的事业,但家人心里对她选择的这条路,也不是十分看好,主要是因为觉得她这条路走的太孤独了。王楠说,最初公司确实只有她一个人,不过逐渐地,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王楠坦言,创业初期那两三年,她几乎一直在往里投钱,没看到什么回报,跟着她一起搞研发的伙伴们,工作之余还要在外兼职,毕竟需要糊口。创业过程中,王楠接触了很多人,当听到她是做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时候,不少人默默给予了她支持和帮助,王楠说,这也是让她在艰难的状况下,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2016年12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的要求,再一次被重点提出。王楠的事业,在这时有了些许起色。不止在天津本地,一些外地的客户也开始联系他们,希望购买他们的技术。
随后,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学习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市民们身体力行的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王楠觉得,作为一个垃圾分类研发领域的从业者,她也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于是她积极投身各类的关于环保和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活动。
王楠参与公益的环保宣讲
做这些公益性质的宣传科普活动,让王楠明确的感受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垃圾分类,她觉得原先那条孤独的路,现在有了很多的同伴,这是她这创业十年感到最幸福的事儿。
2018年王楠接待泰达国际学校的学生,介绍垃圾分类
王楠说,十年前从证券公司离职,从事垃圾分类研发,是一个改变她人生的决定。这条当初的小路,现在变得越来越宽,我们也祝愿王楠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同时,希望大家真正能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让我们都能在这件小事中,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