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身边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明网 >> 精神建设进行时 >> 工作传真 >> 全市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深刻理解把握“四个以文”
2025/07/13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视察天津时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作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充分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鲜明实践品格,更系统性地指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认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丰富内涵

  文化事业是滋养心灵、培育情操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系统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属性、时代特征、社会功能和价值目标。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精神,需要科学认识其丰富内涵和辩证关系。

  以文化人:用文化铸魂育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社会意识的深层凝结,文化不仅构建了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坐标系,更通过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范式,在代际传递中实现精神基因的赓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以文化人,强调“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坚持以文化人,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旨在通过主流价值引领、传统文化滋养、文明素养提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文惠民:用文化福泽人民。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在“人民创造文化”与“文化滋养人民”的辩证关系中,文化供给质量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发挥文化惠民功能,强调“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文化发展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的丰盈上,检验于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提升中。坚持以文惠民,目的是让优质文化资源浸润百姓生活,使文化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以文润城:用文化浸润城市。空间承载文明,时间积淀文脉。人们聚集的一座座城市,不仅是文化的容器,更是文明的活态博物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强调“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何为美好城市,如何建设美好城市”的深刻诠释。坚持以文润城,目的是让文化基因融入城市毛细血管,使每栋建筑可阅读、每条街巷有故事、每个转角见匠心,最终实现“城以文兴,文以城传”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魅力之城。

  以文兴业:用文化赋能发展。国家之魂,非钟鼎可铭,须以文铸之;社会发展,非楼宇可撑,须以文兴之。文化既是软实力,更是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坚持以文兴业,就是要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促进文旅商贸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最终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论述,以系统思维构建起文化与人的发展、民生福祉、城市治理、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紧密关系,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以文化人”发挥着“强基”和“铸魂”的核心作用,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以文惠民”发挥着“导向”和“纽带”的关键作用,既为“以文化人”提供广阔的实践场域,也为“以文润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同时为“以文兴业”确立根本的工作导向。“以文润城”发挥着“载体”和“空间”的基础作用。文化对城市环境塑造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人民审美品位、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关系着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以文兴业”发挥着“动力”和“支点”的驱动作用,通过持续丰富的文化供给和优质服务,潜移默化地涵养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与行为模式。这既拓展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广度与格调,又构建起蕴涵“诗与远方”的城市美学空间。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必须始终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作为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唯其如此,文化才能真正成为驱动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民生基础、空间载体和发展动力,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创新观点,突显了文化在武装头脑、成风化俗、涵育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本质上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其中,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创新观点。“以文化人”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育人,教育引导人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全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状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创新观点,昭示了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以文惠民”,体现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始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这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理念,抓住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线,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服务人民文化生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是使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过程。“以文惠民”要求把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创新观点,反映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

  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等重要观点,阐明了文化传承发展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提供深厚滋养。“以文润城”,强调在推进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既准确把握了城市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又深刻蕴含着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阐明了文化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内在统一关系,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观点。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城市与乡村共荣的秀美图景铺陈开来,“城市文化要繁荣起来、农村文化也要繁荣起来”。城乡繁荣、文化先行,要保护好历史文化,从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文润城”不仅指引城市文化建设,而且对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重要观点,彰显了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繁荣不是孤立的“独角戏”,而是始终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繁荣融为一体的“交响乐”。坚持“以文兴业”,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求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重要观点,生动彰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追求,精准诠释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深刻机理。

  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路径指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和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系统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和具体方法,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路径指引。

  坚持把“以文化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彰显于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认真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做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坚持把“以文惠民”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重要要求,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同新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多颜值高、内容多、服务新的“文化客厅”,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全社会精神文化财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把“以文润城”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实现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让烟火升腾留住人,让文脉赓续留住魂。城市建筑保护应当构建完整体系,系统保护古代和近代建筑,统筹保护单体建筑与街巷街区;既要保护城市精品建筑,也要保护乡土民居及地方民俗。加强文化品牌建设,融合历史传承、区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气质,对外展示形象,对内凝聚共识,从而延续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合理用好城市文化资源,结合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推进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坚持把“以文兴业”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充分激活文化作为战略资源、创新引擎和价值载体的属性,充分赋能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命脉的深层凝聚,也是经济社会转型跃迁的隐性密码。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以文化为纽带重构产业生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链向创新链延伸、向价值链攀升,通过文化基因的植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传统业态迭代升级,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硬支撑。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等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人文经济学意蕴,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赋能推动作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做优市场环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商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不断“破圈”、“出圈”。以文气提升人气,以人气集聚流量,让文化IP(知识产权)盘活街区、文娱场景激活城市的生动实践不断展现,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当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高质量发展将获得更深厚的价值根基与更持久的创新动能,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稿源:红旗文稿  编辑:张丽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市总工会项目服务部探望 助力“枫叶”传递温暖
·春晖在行动:勠力同心 共迎上合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民航大学研学探秘
·发放文明监督卡 天津公交8路请乘客“打分”
·盛夏送清凉 银发焕新颜
·枫叶正红时 剪出岁月温柔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深刻理解把握“四个以文”
·武清区深入开展“为民初心路·文明实践行”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武清区持续开展“大清整、大清洗、大扫除”活动
·天津和平区治理非法运营三轮车取得显著成果
·天津和平区南市街道治理多伦道占路经营乱象有妙招
·[视频]陈敏尔张工与来津出席论坛的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一行座谈
·[视频]天津:张工赴市财政局讲专题党课
·人民日报评论:反浪费,向制度创新要动力
·天津市级机关厚植厉行节约新风尚 “小切口”撬动“大节约”
·天津媒体评论:又到一年毕业季 这些临别赠言值得全社会倾听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