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刘辛庄村有位赤脚医生
2019/02/2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刘辛庄村,曾用名后房子、刘新庄,“文革”时曾更名革命村。有278户,830人,其中回族700人。土地面积812亩。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公里,东至东河,西至民族路,南至中心庄村,北至窦家房子村。2011年8月,刘辛庄村被批准整体撤村,并于2014年10月启动拆迁工作,根据规划,村民还迁至军粮城新市镇。

  村名的由来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河北地区的贫苦农民迁至本地境内,垦荒为生。由于此地土质盐碱且无水源,虽然种植高粱、黍、豆之类作物,但辛苦一年却收获无几。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通商大臣崇厚会同兵部尚书万青藜奏请,在军粮城以西开通东、中、西三条河道,分地为排,招民认垦,自此开始种植水稻,引海河水灌溉。

  清光绪年间,河北沧州赵河村回民刘隆芝率子刘玉山迁此定居,繁衍了现今骆驼房子与刘辛庄的刘氏后代。光绪九年(1883年),一说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玉山之子刘华云带领三个儿子在刘辛庄所在地界建造房舍定居,因为位于前房子(骆驼房子)以北,所以旧称后房子。1942年,更名为“刘新庄”,60年代被简化为刘辛庄。

  注:1996年版《东丽区志》载,刘辛庄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村。                               

  稻米是福还是祸

  刘辛庄属于排地地区。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这里是一片毗邻海河,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当时的兵部尚书万青藜联合顺天府府尹卞宝第上书朝廷,奏请在宁河县与天津县交界处,即今军粮城西的官属荒地试垦稻田,得到朝廷重视。次年,三口通商大臣、兵部侍郎、直隶总督崇厚奉旨开渠,开挖了西河、东河、中河三道河渠,并拟定试垦章程,为开辟稻田提供水利条件。

  开垦以后的排地变得河渠纵横,三河漕运的开通更使得这里人丁兴盛。河渠里鱼虾成群,岸边两侧稻田连片。秋收季节,大地一片金黄,与河塘里金色的芦苇相互掩映,甚是好看,直到现在村里还流传着“稻米香,瓜如蜜,螃蟹爬进饭锅里”的俗语。

  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垂涎之地。华北沦陷后,他们在天津建立伪华北垦业公司、米谷统治会两个农业垄断组织,并在么六桥建立大陆农场,形成从稻谷种植到加工、储运、统购一整套生产垄断机构。日军对稻农生产的稻谷严加控制,强行低价收购,如若发现有私卖或者私吃稻米者,则施以暴行,甚至残害折磨致死。

  刘辛庄的一位村民就曾因为私吃稻米惨遭日军毒手。当时,腹中饥饿难耐的他趁着鬼子从村里撤走时,偷偷拿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偷来的稻米,在家蒸了一大碗米饭。谁知鬼子去而复返,闻到蒸稻米的香味,顿时大怒,顺着味道寻到村民家中。正在吃米饭的村民被鬼子堵在了家门口,死在刺刀之下。

  水稻的种植本是排地人民的财富,却因为日军的利用成了杀人害命的由头。抗战胜利后,虽没了日本人的威胁,但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村民靠租种土地或打长工、短工为生,遭受高利贷的剥削,生活依然很困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刘辛庄的村民才获得了新生。

  回民战士肖海山

  肖海山,1933年生人,今年已83岁高龄,原籍河北,复原后随父母来到刘辛庄定居。

  抗日战争期间,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肖海山深受回民支队的感染,1948年,年仅15岁的他积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

  这一年5月,回民支队调到第九分区活动,参加徐水县白塔铺伏击战和北常堡阻击战,消灭了大批敌人。10月下旬,国民党傅作义部袭扰石家庄,企图突袭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队协同冀中第九军分区独立营,在民兵的配合下,担负保定至张登、温仁一线的阻击任务,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阻敌3天,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11月上旬开始,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部队围攻保定市,22日敌人弃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担任市内警戒任务。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回民支队编入68军开赴朝鲜战场。战士们一听说要奔赴朝鲜和美国鬼子打仗,都争着、抢着请愿参加志愿军,部队上下士气非常高昂。很多战士写了请愿血书没被组织批准,仍然态度坚决,多次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自愿上战场的决心。17岁的肖海山同样毅然决然地跟着部队上了朝鲜战场。

  在上战场前,上级要求战士们把家乡地址、名字、血型等都绣在衣服上。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战士们都心知肚明:死是大概率事件,绣这些在衣服上,到时候好收尸。一个士兵笑着说:“那都没用,上去炸没了,没有完整的,你咋收?”

  回民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令敌人闻风丧胆。组织鉴于肖海山年纪太小,安排他在后勤运输队。起初,肖海山对这个安排总有抱怨情绪,一直梦想着上前线打敌人。后来经过指导员的悉心教育引导,肖海山对运输工作越来越尽心尽力,立下很多功劳。

  肖海山和几个运输兵都没有学过开汽车,跟着一位老驾驶员现学现用。寒冬的某日深夜,肖海山开车运送物资,夜深路黑,汽车不小心掉到一个大坑里,他赶忙下车,和几个战友不顾刺骨的严寒,推车推了足足三个小时,才成功把汽车推出大坑,最后及时地送达了物资。

  越是接近前线,敌机的空袭越频繁、越疯狂,沿公路两侧到处可见到被炸烂烧毁的汽车。一日,肖海山开车沿盘山公路前进,突然“轰”的一声,一枚火箭弹在车前不远处爆炸。原来敌夜航机正在上空盘旋,车灯的亮光暴露目标。肖海山赶紧关灯停车,敌机又掷出一串串照明弹,投下几枚炸弹。肖海山的额头不幸被弹片击伤,还好性命无碍。至今在肖海山老人的额头上还能看到疤痕。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肖海山随部队回国。像肖海山一样的回民战士为战争的胜利、祖国的安稳、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辛庄钢砂厂发展始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刘辛庄村中没有成型的企业,只有一些小作坊和手工业。

  1958年公社化后,副业生产相应发展,村中开始有了企业雏形。刘辛庄大队11个村子在刘辛庄村建立联合铁木厂,有简易车床和小型冲床等设备及电气焊、电机维修、锻打等工艺,不仅为农业生产服务,还承揽外单位的加工项目,并有自制产品。

  70年代初,随形势变化,村里计划兴办钢砂厂。为了学习钢砂技术,村里派专人去山东济南钢砂厂进修,还邀请济南钢砂厂技术员到村里指导。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刘辛庄钢砂厂渐渐步入正轨。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村民,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人在厂子上班,经过专门学习和培训,很多从原来只会种地的农民转变成能工巧匠,甚至是土专家。但由于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厂子效益一般,只够维持正常运转,工人收入对家庭补贴也是寥寥无几。

  1976年7月28日,钢砂厂工人老李刚刚下夜班回家,到家躺下没一会工夫,大约夜里三四点钟,忽然感到整个房间震动,地面上下颠簸,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的老李听到屋外有人大喊“地震了,地震了”,他赶忙一边推醒妻子,一边穿衣起身,本想从房门冲出去,结果门已经变形,费了半天劲夫妻二人才逃到屋外。

  此时屋外已经集结了不少人,漆黑一片,电已经停了,人们乱作一团。震动渐渐停下来,但村民依然不敢进屋。接连几天,大家都睡在政府发放的塑料布棚子里。又过了几日,上级传达可靠信息,地震情况已经稳定下来,村里可以开展抢修工作,村民们这才回到自家房屋查看情况。由于房子多由土木、柴草、芦苇把子建成,墙体柔软,在地震中反而能随力运动,减少硬碰硬的冲击,所以整间倒塌的情况较少,多是沿墙出现裂痕,大的可以放进去一个拳头。为了修复墙体,村里钢砂厂免费贡献出很多钢筋,为震后修建工作立下大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钢砂厂转由村民个人承包,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钢砂厂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四五百元的工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钢砂厂的迅猛发展,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前,刘辛庄可谓鱼米之乡。东临渤海湾,南连海河,北通金钟河,境内河渠纵横,坑塘棋布,生养着多种淡水鱼和虾蟹。不少村民以捉蟹为生,无论是摸捉、饵钓、下篓、灯照,每日可捉数十斤乃至数百斤。所产的稻米与“小站稻”齐名,还生产各种各样的蔬菜。但是钢砂厂的排污越来越严重,粉尘污染了大气,废渣污水污染了水源,鱼虾越来越少。村民们对此也颇有意见。2008年左右,国家整治污染企业,钢砂厂因污染严重,而且不堪承受设备更新的成本,最终关门停业。                                 

  赤脚医生杨惠兰

  刘辛庄有一位现今已71岁的赤脚医生杨惠兰(1945年生),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她用自己的银针治救了村里几百口人,不论白天与黑夜,醒着或睡去,只要听到病人的敲门声,杨惠兰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

  杨惠兰家是中医世家,她的父亲杨有贵是流芳台联合诊所的大夫,给十里八乡的很多村民看过病。在杨惠兰还是小女孩儿的时候,她就天天跟着父亲学习望闻问切,书写药方。小小的杨惠兰最先学会写的字就是中药名称,汉字认全以后,她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口述药方,她在旁记录,并为病人抓药。渐渐地,她纤细的手也能有力度地施针、正骨、针灸、拔火罐。老父见女儿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便退居二线,安享晚年了。

  当大夫的这50多年里,杨惠兰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每是刚进入梦乡,就又会被敲门声叫醒。她从不埋怨,背起药箱就跟着村民往家走。村里几乎每个孩子的发烧、腹泻都是杨惠兰治好的。一次,村民老刘半夜腹痛,疼的在床上直打滚,喝热水、揉肚子都不见好,上厕所也上不出来。杨惠兰来了一看,按了按老刘的肚子,得知了疼痛的部位,二话没说就将针扎进几个穴位,老刘顿时感觉疼痛得到缓解。杨惠兰接着说:“这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我只是暂时封住了穴位,防止病情恶化,你们要赶紧去医院。”老刘的儿子见状,马上带父亲去了医院。医院的大夫说,幸亏针灸及时,否则有穿孔的危险。

  杨惠兰是村里的老党员,平日里她收的诊金很低,只是药品的成本价,见到贫苦人家,她都免费治疗。杨惠兰秉承冬病夏治的原则,每年夏天刚入头伏就会去村里有哮喘病的老人家中义诊,为他们用艾草灸穴位。因为杨惠兰的悉心治疗,很多老人已经连续多年不犯病。病人们都心怀感激,想给杨惠兰送点礼品聊表感谢,可她坚决不收。

  现在,赤脚医生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杨惠兰的工作并没有停止。村民们谁有头疼脑热依然会去找她,她都热情欢迎,并提供用药指导。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中国青年报评论:该不该禁止挂床帘 先听听学生感受
·天津人人会说相声实锤?天大认真“逗你玩儿”!
·追忆:天津好人张明 用宝贵生命铸就忠诚警魂
·[视频]天津:陈敏尔赴静海区调研
·[视频]天津好人徐谊梅:用母爱托起希望
·天津媒体评论:以旧换新 惠企利民(附图示)
·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天津市道德模范刘晓程: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跳出科技脉动 已挽救150余人
·火车上听到求助广播 天津医学生刘振宇出手了
·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文:弘扬女排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