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来听听西杨场村的变迁
2019/05/1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西杨场村,明天顺年间建村,曾用名杨场、西杨场,“文革”时曾更名红太阳村。有568户,1970人,除汉族外有回族3人,耕地1632亩。东至东杨场村,西至翟庄村,南至海河,北至津塘公路。

  村名的由来

  公元14世纪前叶,西杨场村还是块荒凉之地,方圆数十里,廖无人烟。究其原因,是因为海河流经此处时,河湾曲折,上游的河水流经此处受阻,常年洪灾泛滥。河湾流经地区十分广大,由此地向南,依次流过李公楼、桃源沽、双港、上卞、下卞等地,而后由南转向东,过孙台、高庄子,最后到邢庄子。

  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期,始有山西、陕西农民迁入。14世纪末,山西而来的翟氏兄弟二人迁入此处,因家境比其他人更为殷实,于是带领村民在此处开荒种地,治理盐碱,又合力修筑堤坝,勉强能抵御洪水侵袭,此地人口逐渐密集,形成一个村落。因翟氏在村中威望最高,所以将村名定为翟庄村。

  不久,翟氏兄弟各自成家,四口人共处一个屋檐下,日子久了,难免发生摩擦,在一次争吵之后,兄弟二人决定分家。但是关于原来的房舍该分给谁,两家争执许久也没有结果。于是二人干脆将原房产、地产变卖,连同其他金银细软一起清点分割。随后,弟弟顺海河向东,去了十余里之外的下游落户。因位处下游,又为了与哥哥所在的翟庄村进行区分,所以取名为下翟庄村,原翟庄村所在地改称上翟庄村。

  哥哥所在的上翟庄经过数代繁衍生息,人口和占地规模逐渐增加,村落繁荣起来后,不少外来人员迁入。到17世纪中叶,上翟庄的土地已经扩展到今四合庄所在的地方,上翟庄村占地北至津塘,南及津南村。在上翟庄附近,有个杨姓地主,家中资产丰厚,想继续扩充自己的房屋地产,便将上翟庄西部大部分的土地买下,建成杨家围场。围场的概念可类比于农场,围场主人雇佣农民在围场范围内种地、养殖等,原来住在此处的村民成了杨姓地主的佃户,于是人们将此处称为杨家场。

  尽管人们在此地已耕息多年,然而自然留下的最早隐患——河道弯曲过大,却一直没被根除,时不时侵袭着这里的村民,村子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遏制。令人想不到的是,转机却来自于那段最屈辱黑暗的岁月。

  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没多久的中国,并未就此迎来新生,相反,各国势力已经或明或暗地操纵着中国的政权,侵略者野心昭然若揭。彼时,法军为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攫取利益,将中华大地作为后备粮仓,于是联合清政府,发动杨家场当地及周边的百万群众疏通从上游到下游的河道。且不论这项举措功过如何,无数青壮年劳力被逼做苦力,骨肉分离者有之,积劳成疾者有之,其怨声载道,堪比始皇之修筑长城。

  在这里,不仅男性被征调做苦力,妇女也不能幸免,她们需要为劳作的男性准备饭食,有些身体素质不错的,甚至也要挑土劳作。历经三年,杨家场弯曲的河道被打直,先天的不足成了优势,旱能灌、涝能排。苦役结束,恢复农业生产后,杨家场在接下来数年都获得了丰收,成为鱼米之乡。当时有句顺口溜这样描述这一变化:“杨场阻水湾,经常遭水泡,河道一顺直,变为米粮川。”

  20世纪初,原先的杨氏地主家道中落,杨家场被转给“三德堂”。此时的杨家场,共有土地10公顷80亩。所谓“三德堂”,由张培荣、沈世奎、李洪瀚三个地主共同组建,三人以德行自居,于是取作此名。

  杨家场的土地东至义德小河。当时,海河以南咸水沽镇的“源祥号”李氏家族极有权势,义德小河以东大部分土地为李氏五兄弟所有,五人按年龄大小分别被称为“大号”至“五号”。五兄弟地里的劳动者均为佃户,住得特别分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杨家场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村名,但以义德小河为界,东、西地区自然而然地形成两个村落。1937年日军侵华,杨家场的土地被卖给“北支那钢铁株式会社”建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随即展开,地主和富农的土地被分给贫下中农,李氏的土地被分给义德小河以东的佃户及杨家场的贫农。市、区领导牵头成立农民协会,主持村内政务,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农民协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商量如何给农民分地。历经多年战乱,村子的经济状况不尽人意,当时村内有95户村民,近500口人,仅有一户较富。

  在土改过程中,为方便行政管理,市、区领导认为义德小河以东、以西两片地区必须有自己的名字,于是让村民自行商议,经双方农民协会及村主任陈少朋、陈万柱共同讨论,决定将以东的地区称之为“东杨场村”,原杨家场所在地称为“西杨场”。因为双方村主任均姓陈,这个决定后被人们称为“双陈协定”。

  现在,西杨场位于海河北岸,距津港桥、三岔口约30千米。

  注:1996年版《东丽区志》载,西杨场村为明天顺年间建村。

  官司小组二度争地

  西杨场村民的法律意识萌发得很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村民已经两次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日军侵华后,对占领地区实行资本输出,利用中国本土的廉价劳力和丰富的资源,建立工厂,以弥补侵略战争给本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损耗。西杨场的土地全部被卖给日本“北支那钢铁株式会社”建厂,村民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39年,天津发生百年一遇的洪灾,当时并不先进的防水装置显然不足以抵挡这次天灾,大家只得跑到海河两旁躲避洪水,村民的生活、出行均受到影响。

  而受灾最大的,当属钢铁厂。大水侵入,厂房被泡,厂内存放的钢材及成品全部生锈,无法再使用,这样巨大的亏损直接斩断了工厂的资金流,没多久,株式会社宣告破产,从中国撤退,原厂被转卖给天津大沽制钢所。如今在村中,仍能见到两个高耸黝黑的烟囱,上面依稀可见“天津大沽制钢所”几个字。株式会社的撤离,并没有给村民带来解放,会社所有的土地被日军收入囊中,从剥削中脱身的人们面临着无地可耕的境况,温饱成为极大的问题,疾病伴随着饥饿,逐渐在村子内蔓延。逆境中的西杨场村民做出了让人惊奇的举动,选择用“打官司”的方式进行抗争。

  最初有这样想法的,是张银杰、杜跃武、翟宏斌(生卒年月均不详)三人。“打官司”的提议一出,反对的声音多过赞同的声音,毕竟法律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只是个模糊而抽象的词语,它的作用并不被人们看好。打官司的第一步,就是说服更多的村民加入,给村民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

  杜跃武等人对村民说道:“乡亲们,别看日本人原来欺压咱们时耀武扬威,但他们现在在战场上正节节溃败,大家因为没有土地,忍饥挨饿,你们情愿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也继续过这样的日子吗?法律,远比大家以为的要有效,即使最终要不到土地,我们也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反之,一旦要到土地,不仅大家可以过上好日子,其他的村说不定也能因此要到自己被日本人掠夺的地。这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为我们家人,为我们村,也是为了千千万的农民兄弟们!”

  一番慷慨激昂又有理有据的号召,让大部分村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更有数人提出要加入张、杜、翟三人一伙儿,一起研究怎么帮大家要回土地。其中一人提议:“干脆,我们成立一个打官司小组吧!”众人均赞同。于是,一段向日本侵略者要地的艰难路途就此开始。

  首先需要学习的,是打官司的基本流程:诉状的书写,资料、证据的收集。当时村中的条件是请不起律师的,大家只能靠自己。白天,大家四处搜集证据、资料,晚上,官司小组中略懂些法律的人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知识。准备一段时间之后,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大家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打官司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有法院愿意受理他们的官司。

  面对日本侵略者这样棘手的被告,又是水深火热的交战之际,原告方既没经验又没技巧,官司的赢面极小,万一惹恼了侵略者,说不定自身安全也难保,因此没有法院愿意接这烫手山芋。官司小组众人心中都憋着一口气,诉状被拒后,不但没人放弃,大家反而更积极地投入此事。这家法院不受理,众人就转投别家,甚至别的相关部门。

  一封封陈情书,一句句泣血的话语,不断地从官司小组发出。西杨场的其他村民被官司小组坚定的决心所感染,自发地同他们一起,到法院门口静坐示威,虽饥饿劳累,但疲惫的村民却越发坚毅。终于,村民们的举动感动了一家法院,诉状被受理了。进入正式流程后,事情更加复杂,数月的奔波劳累,支撑着村民的,是对不公平的愤怒,是“要个说法”的决心。

  村民的苦心没有被辜负,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至抗战胜利,官司小组已基本赢得了官司,日方赔付约6成土地。判决下来后,全村人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官司小组在村内大摆筵席,一醉方休也不足以表达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悦。然而世事总是一波三折,没过多久,他们又再度失去了辛苦得来的土地。

  1945年日本投降后,人们沉浸在喜悦中没多久,噩耗就传来了。国民党中国信土局将土地收归国有,并向农民征收重税。刚御外辱,又临内敌。但村民们已辛劳太久,加之又是收归国有,在官司小组内部也出现了消极的声音。

  关键时刻,还是张、杜、翟三人鼓励大家不要放弃:“你们只知道没有地活不下去,如今被征收这么重的税,辛苦一年,大半都上缴,难道大家就能过得好吗?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耕作为生,这片土地以前是我们的,以后也会是我们的!大家别松气儿,那么多年都过来了,还在乎这一会儿么?”经他们三人劝说,众人又纷纷鼓起干劲。有了上次的经验,再加上西杨场的官司小组已经在法院中远近闻名,见识过他们的韧劲后,这次没有法院敢不受理。

  又是一段磨人而单调的官司之路,幸运的是,尽管中途有阻碍,这次官司小组也获得了胜诉,土地再度回到村民的手中。

  大炮巧退国民党军队

  1948年下半年,共产党在全国战场中已取得明显优势,国民党处于退守阶段,战局的颓势已不可逆转。9月,国民党唐山团被第四野战军从唐山赶到了西杨场。战场的失意,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不仅在此处搜刮米面等粮食,连村民留着过年的鸡鸭鱼肉也不放过,百姓敢怒不敢言。

  “吃干饭”,在北方方言中,意为人坐享其成而不付出,得到没有尊严的享受,是骂人的词语。国民党军队因为种种搜刮的行径,暗地里被西杨场的村民称为“干饭队”。部队的连长姓狄,住在村东,为了表达他对蒋委员长的敬慕之情,特意留了一模一样的一撮小胡子,村民背地里笑话他为“一撮毛连长”。那一阵,村民种田时偶遇,对话通常如下:“你家那吃干饭的走了没?”“嗨,别提了!就那一撮毛和他手下,我家都快被掏空了。”

  但国民党军队作恶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同年11月,解放军分为东、北两路,北部距村子一里半,东部从海河堤向西,在西杨场地区围剿国民党军队。

  解放军进攻的那天,村中略有薄雾,白气弥漫,视野不清。此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国民党军已是秋后蚂蚱,垂死挣扎。围剿本身并不费劲,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村里百姓的安全。国民党军队被逼急后如果做出什么伤害百姓的事,那是最糟糕的情况。然而战机宝贵,容不得过多迟疑。解放军当机立断,决定采用炮攻。

  在开战之前,解放军已实地考察过,在村北部有个大窑台子,内设诸多炮台,不知何年所建,虽陈旧却还能使用,此为地利。采用远距离进攻比起近距离的枪战,既能方便村民躲避又对百姓直接造成的伤亡要小得多,此为人和。

  伴随着冲锋号和震天的炮声,决战开始了。一时间,炮声隆隆,尘土飞扬,军民不辨。这支国民党部队本就是败退的军队,军心不稳,一经猛攻,不多时便露败像,勉励抵抗一阵后,最终在顺河堤退至刘家官房时被歼灭。解放军的胜利本是意料之中,战争中村里百姓的安危才是关键所在。

  激战时,几乎所有炮弹都落入村边海河里。仅有一枚,落入村民朱恩玉后院、李纪柱房后,所幸这枚炮弹没有爆炸。整场战斗中,没有一个村民因为激战而受伤。共产党的爱民之心与操控炮弹能力之高绝,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那枚哑炮,有人说在解放军算计之中,有人说是上天的奇迹,真相如何,已不得而知。

  阳光出来,驱散雾气,西杨场迎来了新生。

  1949年元月中旬,驻村解放军受命加入解放天津市区的攻坚战役,历经29小时激战,全天津解放,国民党警备司令陈长捷被活捉。

  胜利后,解放军在西杨场休整了一个多月,与骄横的国民党军队不同,他们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主动帮村民挑水干活,照顾村里老幼妇孺。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中国青年报评论:该不该禁止挂床帘 先听听学生感受
·天津人人会说相声实锤?天大认真“逗你玩儿”!
·追忆:天津好人张明 用宝贵生命铸就忠诚警魂
·[视频]天津:陈敏尔赴静海区调研
·[视频]天津好人徐谊梅:用母爱托起希望
·天津媒体评论:以旧换新 惠企利民(附图示)
·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天津市道德模范刘晓程: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跳出科技脉动 已挽救150余人
·火车上听到求助广播 天津医学生刘振宇出手了
·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文:弘扬女排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