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网
温暖天津文明风 精神建设进行时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愿服务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公益广告 诚信天津 文明有礼 我们的节日 未成年人
 
  天津文明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即将消失的村落
大郑村有位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2019/05/15
欢迎参与网络文明传播: 

  村情简介:

  大郑村,明天顺年间建村,曾用名小石碑、柴郑庄、郑家庄,“文革”时曾更名红卫村。有348户,1012人,除汉族外有回族7人,满族1人,耕地2647亩。东至魏王庄村,西至稻地村,南至海河,北至津塘公路。

  村名的由来

  民国6年(1917年)入夏时节,北方突降倾盆暴雨,狂风大作,连绵数周。庄稼被雨水毫不留情地冲走,部分房屋也倒塌在雨中。骤雨造成地表排水不畅,洪水汹涌而至,洗刷着京津一带的土地。

  北京西郊宛平县黄村南侧英雄于得水的墓地附近,有十八座镂刻着花纹图案、奇异汉字的石碑,自黄村落成伊始,就分别由十八只神龟背负着。当时水势汹涌澎湃,一股劲儿地从北京城奔流到京郊,其中一只背负着石碑的神龟被水冲走。那只神龟驮着石碑顺流而下,沿着海河抵达大郑村一处泥沙淤积的河岸上,不知怎么停了下来,将石碑放在此地后又向东而去。

  被放置在河岸上的石碑长约1米,宽约0.6-0.7米,镂刻有奇特汉字、花样纹案,好像预示着吉祥与如意。自此之后,附近聚居的村民越来越多,自发形成自然村落,村子以石碑命名,叫作“小石碑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石碑村的人口日益增长,以柴、郑两大姓氏为主,因此村子改叫“柴郑庄”,此时约有300多户村民在此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山西、山东等地的流民逃荒到柴郑庄,很多柴姓居民却迁往外地,大部分郑氏居民留了下来。于是,“柴郑庄”更名为“大郑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将村名定为“大郑村”,沿用至今。

  海河三庙

  距离大郑村1.5公里外即是海河入海口,那里有三座庙宇,分别是药王庙、娘娘庙和小鬼庙。

  前来庙宇叩拜的人,有的住在海河的另一侧,需要搭乘渡船或者自己划着渔船过来。海河水时常波澜不起,但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就会波涛汹涌,所以船夫掌舵时都十分小心谨慎。住在海河边的人们,时常会看到艄公慢慢地摇着木橹,搭载附近村民的小船渐渐停靠在河岸。船上的信众时多时少,分坐在船舷两侧,远远望见海河边的三座庙宇,神情庄重肃穆,纷纷双手合十,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

  船夫靠岸后,村民们依次上岸。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靠近海河边的药王庙。药王庙中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他幼年身体羸弱,长大后因为偶然的机缘而精研中医、养生、玄道等理论,毕生奔走于太白山麓遍寻中草药,著有《千金方》,将“济世活人”定为自己的行医理想,后百余岁无疾而终。药王庙中的药王菩萨彩塑金身,目光深邃,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气,安坐于殿上。其身上金黄耀眼的披肩是附近村民供奉的,阵阵海风吹过,披肩随风摆动。

  以药王庙为中轴线,其后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建筑是娘娘庙和小鬼庙,算是海河庙的特色了。娘娘庙的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木制泥塑、彩绘镶边的出巡娘娘,面色红润姣好,眼神和善。娘娘菩萨两侧供奉着风婆婆、送子娘娘等,也都是泥塑木质结构,神态各异,目光慈善。

  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海河边有不少船员出海,船员家属们都会来到娘娘庙,先行叩拜、烧香,然后虔诚地低声呼喊着娘娘的名号,喊四声,最后村民们将娘娘抬到改造过的木制供椅上,东南西北方向的四个青壮年人担负着抬椅,将娘娘抬出去沿着庙宇、村落转一圈,最后再请回娘娘庙。娘娘所经过之地的村民,早早等候在村路两旁,烧着炷香,不住地喊着娘娘菩萨的名号,有的看到娘娘到了村口,就行叩拜,庄重虔诚。娘娘菩萨在当地又被称为“出巡娘娘”,极受当地人的欢迎。

  小鬼庙供奉的是小鬼神。海河岸边的村落有人去世了,会请和尚、道士来做法事,晚上可以看到巷陌的香纸点燃后升起的荧荧火光。深夜之后,道士、和尚摇着手中的铃铛、经筒,成对地由那人家走到村口,唱着安魂歌。之后,亲属和请来的道士、和尚,到海河边的小鬼庙给亡灵安魂。他们先不进殿,而是走到殿后燃起一团熊熊火苗,亲属们围跪在火光四面,开始不断地烧纸钱、点香烛,喊着去世亲人的名字,声音沙哑、泪流满面、哭声连天,这是给亡灵在小鬼庙前“挂号”。这些结束之后,亲属们才一个个地走进小鬼庙大殿,叩拜小鬼神,烧香,祈佑亡魂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稳。

  海河三庙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保佑着海河沿岸的人民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美满幸福,是村落百姓们的精神寄托与信仰。长久以来,庙里信众络绎不绝,大殿灯火通明、花烛琳琅、炷烟不断。

  土地庙与土地公粿

  大郑村所辖地域范围宽广,横纵都有1公里左右,大部分村民以耕种为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生活富足度,因此村民们每日都辛勤劳作,不敢掉以轻心。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人,经过村边的田畴垄上,能够看到远处一些小小的、不及人高的庙宇,这就是村里的“土地庙”。农民们希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土地富饶,麦苗、高粱、玉米等粮食都能春夏长成、金秋收割,所以在田垄上建土地庙以祈求丰年。

  大郑村有个土地庙,小小的庙宇上覆着层层泥瓦片或是砖块,庙前顶也是泥塑成的,门窗俨然,里面供奉着白胡子的土地公公和笑容可掬的土地婆婆,通身都是彩绘雕花,神态和蔼亲善。一些土地庙门前还贴了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村民们家家户户会舂冬米粿,做出圆圆的被称为“土地公稞”的粿面。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等形状的花纹,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大郑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来。”因为此日之后,农民们就要着手一年的农事生产活动,纷纷下地耕种了。

  现如今,大郑村从事田间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大多外出读书、工作或者打工,有些田地也不再种麦子、高粱等粮食、经济作物,而是改种瓜果、为绿化企业培育树苗等。土地庙逐渐衰落下来。

  王克昌与正心小学

  王克昌(生卒年月不详)本是大郑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抗战前依靠卖烧饼、馃子维持生计。那时,在村里时常能看到王克昌推着烧饼车卖早点。他的烧饼很好吃,因此生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早起耕种的人们经常听到烧饼摊传来的叫卖声。“小喜子,来一块烧饼!”“好嘞!”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是看着王克昌长大的,都习惯性地喊他的小名儿“小喜子”。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广袤的土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不久,大郑村附近修建了日军营地、炮楼,驻扎了不少的日本官兵。村民们缘于安全考虑很少白天出门,也不敢进城走亲访友,王克昌烧饼摊的生意因此冷淡下来。

  一年入夏,电闪雷鸣,一连几周暴雨,洪水肆虐整个津门地区,大郑村同样受灾严重。王克昌眼见没有烧饼生意,无以为生,决定铤而走险,进城卖烧饼。他这一次进城,却迎来了转机。

  洪水同样围困住了天津城,日军营地如同一座小小的孤岛,坦克、装甲车、摩托车都没法儿正常使用,日常供给匮乏,营地的日本兵们正为缺少食物而犯愁。城里的百姓憎恨日本人,即使有卖菜的、做早点的,也远远避开日军营地。

  守着营门的一个日本兵看到王克昌推着烧饼摊走过,一把拉住了他,用手连连比划着吃的动作。王克昌明白对方的意图后,递给日本兵一个烧饼,也没要钱,打算继续赶路。可接过烧饼的日本士兵却不放他走,拿手中的枪进行威胁,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的,跟我进来!”王克昌心不由得一紧,心想这下可糟了,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推着烧饼车,进了日军营地。

  日本兵并没有杀掉王克昌,而是让他给兵营做烧饼、馃子,王克昌想到妻儿老小,每日都兢兢业业地做早点,一点不敢怠慢。日军觉得他手艺好,让他接着给士兵们做饭菜。之后洪水退却,日本军营又能够正常开火了,于是决定放走他。日军头目觉得王克昌在营地做了一个月的伙食,也没耍什么花样,认为他忠厚可靠,便照顾他的生意,让他进日本货挣钱。

  王克昌因此发家致富,在城里做起了买卖,卖日本线、卫生球,后来索性开了一家玻璃厂。由于王克昌的经济头脑与忠厚的人品,玻璃厂越做越大,津门人都知道大郑村出了位商人,可谓名噪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克昌怕因曾经与日军的密切联系而受到牵连,出海向东,辗转到日本、朝鲜、韩国等地,继续做他的生意,卖日本线、卫生球等日常用品,生意十分兴隆,生活也一路大富大贵起来。

  王克昌晚年寓居日本,与一名日籍女子结婚生子,有一座典雅富丽的日本宅邸,房屋结构复杂,有20余间房间相连,宅邸后有一座西式花园,雅致漂亮。暮年的王克昌回想起前尘往事,心中波澜起伏,遗憾的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十多年间他就再也没有踏进故乡大郑村一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偶然间王克昌得知大郑村筹划翻新村中的“大郑小学”,但因资金不足而作罢。王克昌毫不犹豫地要捐这笔钱。于是1992年,他出资3500万日元重修了“大郑小学”,并将其更名为“正心小学”。“正心”二字取自儒家《大学》,说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心灵的健全与完善。正心小学重修竣工后,乡里人都邀请王克昌回家乡看看。王克昌也因此圆了故土之梦。

  王克昌去世之后,本着“落叶归根”的思想,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乡亲们将他安葬在村里离正心小学不远处,不管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都能看到自己出资重建的小学,欣欣向荣,沐浴在灿烂的朝阳中。

  企业家柴慈俭

  80岁的蔡慈俭老人是大郑村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所获得的荣誉、勋章不可胜数。他创办的五金工具厂,在津门轰动一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柴慈俭因掌握一门好手艺,不仅成为车间响当当的技术骨干,还帮助村里委培电工、钳工、车工,给附近的工厂提供人才储备与输送。

  过了两年,柴慈俭亲手培养的工人已有30余人,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看到自己的徒弟越来越多,柴慈俭决定在镇上创办“五金工具厂”。这样不但可以推动村镇经济的发展,还能解决村里人的就业问题。当时属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学徒工人包分配工作,大郑村掌握了生产技术的村民基本上都集中在柴慈俭创办的工厂里。

  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是困扰柴慈俭的一个心结。他花了一周时间思考,终于拿出了最优方案——靠村民们来融资。

  蔡慈俭为了筹集所需资金,挨家挨户向大郑村乃至邻村村民借贷,并承诺每一位借钱的村民每月利息为一分钱。经过柴慈俭及其合伙人坚持不懈的筹资行动,最终募集到五万元资金。企业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单位产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五金工具厂鼎盛时期,拥有员工400多名,生产车间40多间,车间里日夜灯火通明,工人们早晚班轮流换岗,机械轰隆隆运转的声音永不停歇。做车床、加工木料、制造机床胚子、加工钢铁……车工们的技术都是柴慈俭一手教会的,他对于自己的工厂很有信心,工厂的生意也日益蓬勃发展,闻名津门。

  后来连中央都知道了大郑村的五金工具厂,在这里定制各类军需品,有军用水壶、八一器械、军刀等。五金工具厂还曾为某军工厂生产军用车床刀。工厂订单越来越多,规模也日益扩大,当时每年收益都在80万元以上,向父老乡亲借贷的款项在五年内全部还清。

  2003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省市县发展经济发布会”上,柴慈俭作为功勋卓著的企业家受邀参加。2004年,柴慈俭应邀观看国庆阅兵典礼。之后,又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海内外杰出创业人才国庆55周年座谈会”,与会者都是名噪一时的企业家。

 

扫描关注天津文明网微信

扫描下载志愿天津APP

 
稿源:东丽新青年  编辑:宋文婧
  即时热点
  温暖天津文明风           详细>>
无偿献血等于有了血液银行
·守护生命 “医”不容辞
·世界读书日 青年梦想家志愿者走进天津图书馆
·健康宣讲进校园 为健康成长护航
·青年梦想家油城首秀 二号院小学师生让爱扬帆
·“热血”暖津城:孙德泓和他的农民献血队
·天津动物园饲养员张新跃:我在猴山当段子手
  精神建设进行时           详细>>
·中国青年报评论:该不该禁止挂床帘 先听听学生感受
·天津人人会说相声实锤?天大认真“逗你玩儿”!
·追忆:天津好人张明 用宝贵生命铸就忠诚警魂
·[视频]天津:陈敏尔赴静海区调研
·[视频]天津好人徐谊梅:用母爱托起希望
·天津媒体评论:以旧换新 惠企利民(附图示)
·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天津市道德模范刘晓程: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跳出科技脉动 已挽救150余人
·火车上听到求助广播 天津医学生刘振宇出手了
·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文:弘扬女排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
天津文明网编辑部电话:022-83607493  邮箱: 滚动新闻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