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读懂民生之重,民生底色映鉴发展成色。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十五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作出部署,从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城乡居民增收,到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一项项目标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清晰落笔,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连着民心,也连着发展,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高质量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打造“津牌养老”服务体系……一张张民生清单,也是发展清单。抓民生,重在实。实,是一种问题意识,也是一种底线思维。围绕就业、增收、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等群众关心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既守住民生兜底这个底线,又锚定共同富裕这个更广泛、更高质量的价值追求,暖的是民心,增的是信心,聚的是干劲。美好生活里,有民生观,亦有发展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命题,更是回应人民关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广泛、更加多元,比如舒适便利、安全可靠等。这对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完备的“硬设施”,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着力挖掘存量资源潜力,做到盘而能活、更而能新,又要有一流的“软治理”,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这也对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安全的一半不是高水平,要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以高水平安全为发展的底线。有“面子”、又有“里子”,有“颜值”、又有气质,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一座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有温度、有魅力。
增进民生福祉,关切点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城市更文明,人民更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四个以文”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更好统筹文化传承发展和赋能城市提质,持续增强文化创新力、城市吸引力,以文化人,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以文惠民,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以文润城,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利用;以文兴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富有津派特点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一座城市交相辉映,远道而来的人惊艳,生长于斯的人安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奋进“十五五”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为增进民生福祉务实笃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一项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我们必将书写出更具温度的崭新答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天津日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