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运城树洞画该不该拆#冲上网络热搜,让山西运城街头的几幅树洞画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起因源于一名创作者在山西运城市中心街边树洞上作画,仅一天后就被城管部门责令涂掉。当事人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宣传家乡,因为给树洞小小的美化正好填补了树的缺陷。而运城市城管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则回应,“私人不可以在街上乱涂乱画,影响市容”。
这场“涂与留”的争议,不仅关乎一幅画的命运,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秩序与温度的平衡之道。
从法律层面看,运城城管的执法并非无据可依。《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城市树木上擅自涂写刻画,强调“需申请报备”的要求符合程序正义。但创作者使用环保颜料,作品融入关公像等地域文化符号,既未损害树木生长,又能美化街道、宣传文旅,这份饱含善意的创作与“乱涂乱画”有着本质区别。也正因如此,在3.2万网友的投票中,68%的人选择支持保留作品——公众的态度,早已证明了善意创作的公共价值。
树洞画该不该保留?管理部门“一松口就乱套”的顾虑可以理解,但解决办法绝非“一棍子打死”。对此,天津的“树洞实验”早已给出示范答案。
在“90后”创作者冀诗睿笔下,打盹的“猫咪”、探头的“小松鼠”、张望的“长颈鹿”纷纷“住进”天津五大道斑驳的树洞,让原本的树木缺陷变成了治愈系风景。面对这场街头艺术行动,天津相关部门没有陷入“禁止或放任”的二元对立,而是以柔性姿态引导规范,让艺术创作与城市风貌自然相融。这些树洞里的小美好,不仅没破坏市容,反而成为网红打卡点,让百年街区焕发新活力,更让市民在日常漫步中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值得庆幸的是,运城的争议最终也迎来了转折。最新消息显示,运城城管部门承诺将优化审批流程,把树洞彩绘纳入城市微更新项目库;运城市文旅局也主动联系创作者,计划将树洞画纳入“城市微旅游”路线。从最初的“一抹了之”到后来的“主动牵手”,这份转变恰恰印证了:城市治理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双向的共情与协同。
正如网友所言:“最好的城市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懂得把瑕疵变成风景。”优秀的城市治理,是既能守住秩序底线,不让公共空间沦为无序之地;又能包容合理诉求,为善意与创意留出生长空间。
愿更多城市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治理思维,当执法多一份温度、当规范多一份灵活,我们的城市才能既有规矩的骨架,又有温情的血肉,真正成为让人心生眷恋的家园。(木棉)
|